时间 : 2009-12-03 03:54:14 来源:www.meishichina.com
家庭健康常见疾病-急性胰腺炎的症状与治疗。家庭保健常见疾病知识健康网站
表一胰腺切除治疗重症胰腺炎
作者例数切除范围(例数)死亡率(%)Watts(1963)1全胰腺0Norton(1974)4近全胰腺100Alexandre(1981)24胃、十二指肠、胰腺60Hollender(1981)49胰腺切除37Bourtelier(1972)-胰腺清创术13White(1976)-坏死组织切除20~40Kivilaakso(1984)35次全切除(18)22腹腔灌洗(17)47Ranson91974)5胰腺切除(48h内手术)100美国(综合)170胰腺切除(16)37 坏死组织切除(154)35欧洲(综合)523坏死组织切除(383)37次全胰腺切除(190)42全胰腺切除(50)60Aldridge(1985)15次全胰腺切除(14)全胰腺切除(1)33Hollender(1981)胰部分切除35胰十二指肠切除67
通过一些死亡的经验总结:手术过分地强调彻底性,它不是胆囊切除、胃切除、阑尾切除术那样的单纯。原因是,病理变化是进行性出血、坏死、消化、感染界限不清交错存在;切除部分胰腺后残留部分的病变仍然可以进行发展;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因并未被切除,进入血循的毒性物质亦未去除;在一个重危的病人身上而且是在感染灶内手术,不仅仅是创伤大,而且更多的毒性物质由于操作而进入血循,因此死亡率是高的。
(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是采用钝性钳夹法或用吸引器吸除法,将坏死组织清除,并在胰床、小网膜囊、双膈下以至双侧盆腔置管引流。经过动态CT及CT增强扫描,确定诊断后实施手术。Beger自1982年以来推崇此术式,1985年报道205例坏死性胰腺炎治疗的状况,205例中79例为局限性坏死,126例为广泛性坏死。138例经细菌检查证明40.4%已有感染。该组总的死亡率为24.4%,其中50例行坏死组织清除和小网膜囊及腹膜后间隙灌洗引流者死亡率为6.0%。Larvin等使用本法治疗,死亡率为21%。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时要注意:胰腺坏死组织有无血管通过,若有血管通过时,要仔细分解以免术中发生大出血,并将血管予以处理,否则由于浸泡在坏死组织中,将发生不可制止的大出血;清除坏死组织不必强求过度彻底,残留的少许坏死物可以经引流管排除,若在术中强行分离、撕拉则断面容易发生出血;肠系膜根部(在胰头、体交界处)的坏死组织,决不可强行分离、解割。在其旁置引流,任其自行分解后排出。
从上述的临床资料和胰腺坏死的病理基础来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的手术有较为合理、简便易行、损伤性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越性。若再辅以持续性局部灌洗,则可使激活的胰酶、血管活性物质、脓液、坏死组织、毒素不断的引出体外,进一步增加了手术的疗效,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五)腹部开放堵塞和安装拉链术
鉴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是进行性,则尚无一种术式可一次性彻底治疗本症,针对于此而倡而了腹腔开放堵塞术。其方法是打开小网膜囊后充分游离胰腺,并清除坏死组织,于暴露的横结肠系膜、大血管上、胃后壁上盖以非粘性多孔纱布保护,再用盐水纱布堵塞。腹壁可以疏松缝合;亦可采用“三明治”式技术,将聚丙烯(Marlx)网片覆盖于暴露的内脏或网膜上,再缝于切口双侧筋膜边缘,外覆透明手术粘贴巾,吸引管置于两层之间;每次换药时去掉粘贴巾,切开网膜片入腹,手术结束时缝合网片,外覆透明粘贴巾,又恢复了“三明治式”结构。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其利弊。亦有人提出若干种关腹方法,原则是要简单,便于再次换药,防止混合感染。
1.换药(再次手术):在手术室无菌条件下实施,每隔48小时换药1次,每次换药均要清除坏死灶。Bradley报道28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用此法治疗,死亡率为10.7%,Pemberton的死亡率为18%。
2.安置拉链术,其法大体上与腹部开放堵塞相同,不同之处是在2腹壁安装尼龙拉链关闭腹腔(在其下放置聚乙烯薄膜隔离内脏)。这样换药时简单易行,拉开拉链即可换药。但要很好的掌握适应症方可使用,并非每一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均能使用。
3.三口造瘘术(胃、空肠、胆囊),过去在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者,认为是常规的附加手术。由于TPN的使用,以及对胆道情况的了解,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再考虑是否应用。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