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3 01:54:36 来源:drug.soouo.com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可在淋巴结内长期隐存,抵抗力一旦降低,则可发病。此病以体虱为媒介,冬春季多见。
1、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头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呕吐、脉速、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第5日自胸背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丘疹,24h内蔓延至颈、腹及四肢,重者手掌足底亦有,面部少见。初时压之褪色,后则成暗红色或出血性斑丘疹。常随体温下降而逐渐隐退。多数伴有结膜及皮肤充血,少数可有鼻出血、血痰、血尿、咯血及便血。严重者有谵妄、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肌肉震颤、昏迷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少数偏低或稍增,严重增高者,提示有并发症可能。血小板数下降、嗜酸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
(2)变形杆菌交叉反应(外-斐反应)发病1周后,OX19的凝集效价始见增高,在1/160以上或逐渐增高者,有诊断意义。3~6月内转阴性。
(3)豚鼠接种及立克次体分离取早期患者血2-5ml或血凝块,磨碎后注射于雄豚鼠腹腔内,观察1-2周。开始发热后即取其心、脑、脾组织转种鸡胚卵黄囊内,数日后涂片检查立克次体。
(4)立克次体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以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阳性率高。此反应特异性大,出现时间亦早,在第3周全部患者呈阳性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以普氏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其意义与凝集反应同,但无交叉反应。因各种立克次体病间很少有交叉反应,故能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其它立克次体病。
复发性斑疹伤寒(Bril1-Zinsser病)血清外斐反应,OX19抗体凝集效价不高(常低于1:160),特异性抗体产生较早,且存在穆氏立克次体特异性交叉反应。早期抗体属于IgG(鼠型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急性期抗体均属于IgM)。
(5)免疫荧光染色用免疫荧光抑制试验,鉴别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6)有脑膜刺激征者,取脑脊液检查,白细胞0.02-0.05)×109/L,蛋白稍增。
1、流行病学史在发病季节去过疫区,与患者接触或被人虱叮咬等情况。
2、临床表现突然起病,稽留热、脉速,发病4-5日出疹、皮疹多,由充血性转呈暗红色或出血疹、剧烈头痛、兴奋、酒醉貌等。
3、实验室检查①外因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常增高。②血清学检查:外斐试验早期效价在1:160以上,逐步上升4倍以上,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可早期诊断;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特异性也强;病原体分离。
1、支持疗法入院时应作清洁处理,包括沐浴(擦身)、换衣、修剃毛发及灭虱等。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给以足够营养价值的饮食及水分。
2、对症疗法如有剧烈头痛、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症状,按需要给以止痛剂、强心剂及镇静剂等药物。对有严重毒血症者,应酌情输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或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强的松)等制剂,必要时加用升压药,如有继发感染,则按细菌的药敏,采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3、特效治疗四环素族、氯霉素、红霉素均有效,服药42-48h即可退热,体温正常后2~3日,一般在疗程5-7日,方可停药,以免复发。可选用强力霉素,0.2g/d,四环素、氯霉素,1.5-2g/d,分3-4次服。
1、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和灭虱处理。
2、加强个人卫生。衣服、被褥应烫洗、暴晒。
3、预防接种流行地区注射斑疹伤寒疫苗,第1年接种3次,每次0.5、1.0、1.0ml,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用3周,以后每年加强注射1次。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