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防治
□李远玉 扩张型心肌病的特点为左或右心室明显扩大,且均有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可伴有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可在任何时间死亡。
本病的病因至今未明,但与感染、免疫、中毒、营养、代谢障碍、微血管痉挛有关。
临床表现:本病为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一型,通常起病缓慢,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以30―50岁多见。
一、症状: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一般先出现左心衰竭,以后发展有右心衰竭。开始在劳累后感心慌、
气短,并有乏力、咳嗽、胸闷、心悸等症状。相继轻度活动后甚至休息状态下亦可出现,进一步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逐渐出现
水肿,常从下肢开始向上发展。尚可发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由于心室内淤血,心内膜上常有附壁血栓形成,如有心房颤动,则更易发生血栓,一旦脱落可发生脑、心、肾或肺栓塞。
二、体征:如有心力衰竭,可见紫绀、脉搏细弱、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搏动减弱,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因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呈代偿性增快。心律可不规则,出现过早搏动或心房颤动。常可听到奔马律,包括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室性奔马律),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心房性奔马律)。以上两种奔马律的第三及第四心音如很接近时,可与舒张期滚动性杂音相类似。当心率快速时,因舒张期缩短,第三心音奔马律与第四心音奔马律靠拢而能发生重叠,形成重叠型奔马律。由于心脏扩大,乳头肌离心性移位,造成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可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种杂音在心功能改善后减轻。血压多数正常,但在心力衰竭时,由于周围阻力增高,可有轻度高血压。静脉压常明显增高,肝脏肿大有压痛,下肢有水肿,少数患者可出现胸水、腹水。
实验室检查:
一、化验:常有血沉加快,肝淤血可引起
球蛋白异常,偶有血清心肌酶活力增加。
二、心电图:可表现有左
心室肥大,右心室肥大,双侧心室肥大,左或右心房肥大,或双侧心房肥大及心肌损害等。可有QRS波低电压,少数有病理性Q波,P波常增高,ST段降低及T波倒置,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束支传导阻滞,1/4病人有房颤,动态心电图有频发成对室早或短暂性室速者,有猝死的危险。
三、X线:常有各房室显著增大。心脏搏动微弱,肺血管纹理有静脉高压表现,常有Kerler B线,可有心包积液。
四、超声心动图:左右心室腔增大及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室壁室隔厚度正常,周径缩短率明显减低。
诊断:主要根据慢性心脏扩大而查不出明显的原因,需通过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心脏病。如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的鉴别。
病程及预后:一般从有症状算起,平均存活时间3年;猝死多见于左室功能障碍及频发室性早搏和短暂性室速的患者。
治疗:需尽早作出诊断,并找出有关因素进行治疗。
一、有关因素治疗:如营养缺乏应予以纠正;与长期饮酒有关的,须戒酒;与细菌感染毒素有关可应用抗菌素及尽量消除感染灶;产后心肌病应劝其避孕或绝育。
二、休息:休息能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肌恢复。一般无临床症状者,应限制中等度以上的活动,一般活动可参加。有心力衰竭及心脏明显扩大者须卧床休息,卧床休息时间长短,按病情改善情况而定。
三、控制心力衰竭:以限制钠盐及利尿为主,也要酌情使用洋地黄,剂量宜小,免致中毒。也可以采用扩血管疗法,如用巯甲丙脯酸等,可减轻后负荷,又能缩小心脏。
四、纠正心律失常:按心律失常不同类型给予相应处理。经药物处理无效,可采用电复律或安装起搏器等。
五、改善心肌代谢:可选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或肌苷等。
六、激素可用于难控制的心力衰竭,泼尼松开始剂量为40―60mg/日,1―2周后根据疗效决定是否继续用,有效时可减量维持。
七、有血栓并发症时,可应用抗凝治疗。
八、手术:心脏移植。
(作者系三明市第三医院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