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
类癌,是一种特殊的恶性肿瘤。类癌细胞与一般癌细胞不同的特点是,恶性度较低一些,局限性生长也较少转移。
结直肠类癌属于APUD肿瘤,起源于神经嵴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但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消化道的APUD细胞亦可由腺上皮衍化而来。由于,类癌体积通常较小,不易发现,故临床发病率不高。类癌早期多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呈半球形结节状隆起于黏膜表面,切面呈浅茶色,边界较清楚,无包膜。当肿瘤体积增大超过1-2cm时,常侵入肌层甚至肠壁全层。组织学上,类癌细胞较小,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染色质颗粒较细,胞浆较少,淡染。典型的类癌,细胞排列呈岛状、梁索状、条带状、实性团块状或菊形团状,间质胶原纤维多少不一,常呈玻璃样变性,结直肠的类癌多属此型。在分泌激素功能上,分化好类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似EC细胞产生血清素,另一种似L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样多肽和胰多肽/PYY质。
类癌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阑尾、直肠、小肠最为常见。据文献中报告类癌的2/3位于结直肠(阑尾、直肠及结肠)。直肠类癌远较结肠类癌多见,占两者总和的82%,在结肠类癌中则多见于右半结肠占68%,其中盲肠占50%。
类癌是一种起源于肠黏膜隐窝深部Kulchitsky颗粒细胞的特殊类型肿瘤,因这种细胞内的颗粒具有嗜银性,故又称嗜银细胞瘤。其发展缓慢,又极少转移,属低度恶性肿瘤。初期时属良性,后期增大则变为恶性并可发生转移,其组织学结构似癌,但又不同于
腺癌,故称为类癌。颗粒细胞能分泌5-羟色胺,故能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包括面部和躯体上部潮红或紫红、腹部绞痛、
腹泻、哮喘和呼吸困难,后期可出现
右心衰竭,心内膜下纤维化和继发性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心包炎伴渗出等所谓类癌综合征的表现。上一篇文章:
结直肠癌的扩散和转移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