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氏体通过人虱为媒介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氏体为球杆状,约0.3~0.6×0.3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红色。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或37℃5~7小时即被杀灭,-20℃以下或长期存活,在干燥虱粪中可存活数月。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是普氏立克次氏体的贮存宿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人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以
体虱为主,头虱次之。人虱叮咬本病患者,病原体随血进入虱肠道,并侵入肠壁上皮细胞并繁殖,经数天后,肠细胞破裂,立克次氏体随粪排出;人在搔痒时,将虱体压碎,立克次氏体通过抓痕而使人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这与人群社会活动有关,小儿患病多较轻,无性别之差。
(四)、流行特征:
1、本病季节性明显,流行多在冬季,3~4月处于发病高峰,夏季偶有散发。
2、战争、贫穷、自然灾害等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均有本病大流行。在人群居住拥挤、卫生条差等地易造成本病流行。农村比城市多发。
三、临床表现与治疗:
(一)、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为12~14天,最长21天。典型症状为突然起病,有剧烈头痛,突然
寒战继以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型热,全身酸痛、面
红眼赤、烦燥不安,耳鸣;在发病第3~5天后,出现皮疹,初期于躯干上部,后扩大到全身,发病第二周症状加重,呈现意识障碍、烦躁、失眠、肌肉震颤、甚至昏睡、
昏迷。一般在第二周末,发热开始下降,常于2~4天内降至正常,全身症状随着好转。轻型患者可无皮疹。
(二)、治疗:口服四环素或氯霉素,单剂强力霉素也有效。
四、检疫监测与疫情管理
(一)、检疫监测
1、及时掌握和分析国内外疫情。
2、对患者、疑似患者及来自流行性斑疹伤寒疫区的高热患者应立即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查。
3、对患者、疑似患者及接触者采集身上虱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物敏感试验。
4、调查患者、疑似患者及接触者虱指数和染虱率。
5、本地如有本病流行时,应做好国境口岸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6、来自斑疹伤寒疫区的交通工具上发现虱时,应当采集标本检验并进行灭虱。
7、对来自流行地区的动物如牛、羊、马、猪等进行病原学监测。
(二)、疫情管理
1、对患者、疑似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彻底灭虱。隔离期限为发病之日起直到退热12日。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灭虱,并发给“就诊方便卡”,进行不超过14日的医学观察。
3、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的衣服、行李及有关物品进行灭虱和消毒。
4、凡接触过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的国境口岸工作人员应实施灭虱。
5、进行本病疫区的易感人群,应进行虱传斑疹伤寒疫苗接种。
6、疫情报告,发现患者及疑似患者时,应在24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部门和国家局通报疫情。
来源: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