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2006年流行性出
血热疫情分析推荐到首页 □洪静 《医药产业资讯》2008年第09期1/2页12
[摘要]目的: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铁岭市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流行规律,为预测疫情的流行趋势、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铁岭市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我市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仍主要集中在老疫区,以秋冬峰为主,多为青壮年男性农民。结论:继续加强灭鼠和宣传教育工作,巩固和扩大以往成果;加强监测工作及出血热疫苗的推广和使用工作。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
[中图分类号]R51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88-01
铁岭市以往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低度散发,2004年开始疫情明显上升,经过2年的流行后,2006年疫情开始下降,但仍高出历年平均水平,2006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90例,发病率3.14/10万,较上年下降50.86%,死亡1例,病死率1.11%。为更好地掌握其流行规律,预测今后的流行趋势,现将铁岭市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
1资料来源
1.1疫情数据
来自铁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资料。
1.2人口资料
来自铁岭市统计局发布的年终人口数。
1.3方法
对铁岭市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按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病例诊断按照GB15996-1995《流行性出血热诊断及处理原则》[1]。
2结果
2.1地区分布
我市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仍主要集中在开原、西丰和铁岭3个老疫区,以往的非疫区调兵山市发生1例,其余县区疫情均呈下降趋势。
2.2时间分布
我市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以秋冬峰为主,春夏峰不明显,全年呈现两头高、中间低态势,符合野鼠型疫情的时间分布特点。
2.3人群分布
2006年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共发病90例,其中,男性发病75例,女性15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0~60岁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1.1%。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发病最多,其次为工人,见图1。
我市出血热疫情总体人群分布特点是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这主要与从事农业劳动有密切关系。但是,我们从年龄分布中可以看出,20~30岁青年人发病并不特别多,可能与目前农村年青人外出打工者较多、在家务农者较少有关。另外,卫生防病知识掌握较多、且爱清洁等因素可能也是青年人发病不多的原因。
3疫情预测及对策
3.1疫情预测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及近年来的流行特点,2007年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有望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但是,2006疫情的下降,人为干预的因素较多,并不能完全代表自然的流行规律。而且目前鼠密度虽然有很大程度得下降,但距要求的安全的鼠密度仍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老鼠的种群恢复能力是极强的,如果灭鼠工作不能持续坚持下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恢复到很高的密度。此外,目前流行强度较大的疫区均为家鼠型疫区,我省是重点疫区,必须防止家鼠型疫情的传入和转型。
3.2对策
3.2.1继续加强灭鼠工作,巩固和扩大以往成果。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和协调,认真部署,力争将重点疫区的鼠密度降到家鼠1%以下,野鼠3%以下,其他地区鼠密度也要有所下降。
3.2.2加强监测工作。继续做好鼠密度、鼠带毒率及疫情监测,及时掌握流行的动态和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3.2.3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推广和使用工作。要在增加自费疫苗使用的基础上,积极向各级政府申请在重点疫区对重点人群实施免费接种。
3.2.4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发动群众自觉做好预防工作,增加群众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GB15996-1995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1998.148-162.
[2]夏忠诚.流行性出血热误诊1例报道[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146.
(收稿日期:2007-12-0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