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2 15:54:59 来源:www.mz16.cn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
详细情况请咨询左侧网络医生中耳炎概述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伴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因1.咽鼓管功能障碍: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2.感染3.免疫反应临床表现1.听力减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多有感冒史,慢性中耳炎之听力下降则过程缓慢,患儿多由于学习下降才由家长领来就诊。2.耳痛。主要呈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3.耳鸣。较明显,多为间歇性,低调,嗡嗡响。治疗1.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2.急性期抗炎,预防控制感染。3.局部1%麻黄素滴鼻剂滴鼻,每日三次,每次2滴。4.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或切开置管,清除中耳积液。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临床表现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有部分中耳炎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分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预防中耳疾病主要起源于鼻腔和鼻咽疾病,通过耳咽管侵入中耳,因此它的预防要点如下:1、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积极措施。已得了感冒,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鼻涕可向后抽吸,由口吐出,或将手帕放在鼻前孔,轻轻地将鼻涕擤出;亦可轻捏一侧前鼻孔,轻轻地擤出对侧开放鼻腔内的鼻涕。2、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小儿肥大的增殖体,要及早医治。3、得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时,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卫生,以防止中耳炎。4、游泳时擤鼻不当,或潜水、仰游时的方法不好,都可使水从鼻腔侵入中耳。初学跳水如果没有掌握好头部姿势,使耳对着水面跳下,可压破鼓膜。因此游泳时须注意正确的姿势,防止鼓膜破裂和中耳发炎。不要用尖锐的东西(如发夹、绒线针等)挖耳,以免碰伤鼓膜。最好戒除挖耳的习惯。5、对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人,应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治疗,以防转为慢性。已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人,要正确诊断、治疗,防止发生颅内并发症。6、对化脓性中耳炎的危害性要有一定认识,注意严重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如耳病伴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怀疑有耳源性颅内共发症时,应及早医治,以免延误病情。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