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体会

时间 : 2009-12-02 00:01:01 来源:info.med.hc360.com

[摘要]

hc360慧聪网医疗器械行业频道,专业的医疗器械行业网站,最全面的医疗器械产品分类,包括医疗器械,医疗,医疗设备,MRI CT,螺旋CT,生化分析,医学影像,临床检验,手术器械,心电,心电监护仪器,监护仪,医疗耗材,介入器材,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体会hc360慧聪网医疗器械行业频道2004-07-3014:42:55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急剧,发展迅速,严重者危及孕产妇的生命。我院自1996年1月-2002年7月共抢救DIC患者12例,现就其诊治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患者年龄26~41岁,平均(31.0±3.8)岁;初产妇7例,经产妇5例;孕周28周1例,36周1例,37周以上10例;顺产5例,产钳2例,剖宫产5例;院外转入3例,院内发生9例;产前发生6例,产后发生6例。诱因:急性羊水栓塞1例,迟发性羊水栓塞2例,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3例,外伤致胎盘早剥1例,发生出血性休克4例,死胎引产1例。

1.2临床表现及诊断:皮肤瘀斑瘀点2例,注射针眼出血3例,血尿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阴道壁血肿2例,休克9例,呼吸困难3例,意识障碍1例,脑疝1例。12例患者中3例无产前及产后出血,其余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出血量2000ml6例,输血量2000ml5例。

DIC诊断按文献〔1〕标准。12例患者均有血小板计数

1.3治疗及结果:12例患者经诊断后立即处理原发疾病、抗休克、纠正缺氧、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适当运用肝素、补充新鲜血和血浆等凝血因子,病情均得到控制。抢救成功10例,成功率83.3%。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外院转入抢救无效立即死亡。4例切除子宫,其中2例为剖宫产术同时切除子宫,2例为产后出血难以控制而切除子宫。围产儿死亡3例。2讨论

2.1早期诊断和处理:产前、产时及产后发现患者呼吸困难、胸闷、气急、伴随血压下降等主诉及症状,均应立即考虑是否存在羊水栓塞的可能,并及时进行抢救。

本组1例急性羊水栓塞者因当时未及时作出诊断,错过了抢救时机,转入我院后不久经抢救无效死亡;而在我院发生的2例羊水栓塞者(1例为剖宫产后1.5h,另1例为产后3.5h)均表现上述症状,立即给予大量地塞米松,并给氨茶碱、阿托品解除支气管痉挛,加压给氧,多巴胺及阿拉明升压,同时立即抽血进行凝血功能全套测定,证实为DIC。其中1例在护士抽静脉血时发现血液很快在针筒内凝固而早期作出诊断,及时抓住了抢救时机,抢救成功。

2.2及时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进入血循环,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术时及产后如碰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且血液不凝者,应当机立断行子宫切除术,以控制胎盘剥离面血窦出血,并阻断羊水沉渣继续进入血循环。

2.3凝血因子的补充:输新鲜血和冰冻血浆是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容量首选和最有效的措施。最好用3d以内的新鲜血。如输库存血则在抗凝的基础上效果较好。还可根据实验室检查补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凝血酶原复合物。

2.4肝素的应用问题:DIC确诊后,及早应用肝素,用于高凝期治疗效果最为显著。DIC时是否应用肝素治疗目前尚有争论,但不论何时,发生羊水栓塞则必须及早应用肝素治疗〔3〕。肝素在高凝期使用效果好,但消耗性低凝血期仍可使用,因为此期在出血的同时,继续发生血管内凝血。徐勇等〔4〕对62例DIC各期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认为即使在DIC晚期,体内凝血反应仍然活跃。

2.5重在预防:产科DIC绝大部分发生在高危妊娠孕产妇,如胎盘早剥、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胎等,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和治疗各种产科合并症是预防产科DIC的关键。信息来源: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 产科弥散性血管...”相似的文章

更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

DIC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因其严重程度变化而异,亚急性DIC检查结果为血小板减少,PT正常或轻度延长,PTT缩短,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或中度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增高(由于病变的刺激增强纤维蛋白原合成,...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