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胺碘酮;慢性心力衰竭;室性早搏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口服胺碘酮,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室性早搏效果、心功能变化、心率、QT间期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50例患者中,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为96.0%,有效48例。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是有效和安全的。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和最终结局。许多抗心律失常药引起负性心力作用,在用于此类患者是受到限制。胺碘酮(amiodarone,AM)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而负性肌力作用很轻,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为探讨应用胺碘酮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安全和有效性,本文进行了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均为45岁以上,平均(56.6±8.1)岁,其中
冠心病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7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8例,按1994年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Ⅱ~Ⅳ级,心衰病程6个月以上,平均(1.8±0.9)年,LVEF<40%,室性早搏按根据Lown分级[1]:2级: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24例:3级:频发多源性室早10例:4A级:连发成对性室性早搏13例:4B级:连发3个或3个以上室性早搏(短阵性室速)3例。以上病例均经心脏彩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明确诊断,排除Ⅱ度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
窦性心动过缓、QTC≥500ms、严重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ACEI、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地高辛等),口服胺碘酮0.2g,3次/d,显效后或1周后改为0.2g,2次/d,第三周0.2g,1次/d,根据药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减至0.1~0.2g,1次/d,维持3个月。
1.3观察指标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率,心律,电解质,肝功能情况,服药后前两周每周检查心电图两次,观察其心率及QT期间,心率<50次/min减药或停药,QT间期延长>25%谨慎用药。用药三个月后行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X线胸片。
1.4抗室性早搏疗效判定室性早搏的评价标准[2]:①有效:Lown4级的室性早搏消失,且室早数量减少>50%;或者Lown2和3级的室性早搏≥80%被抑制;或者室性早搏二联、三联律减少90%;②无效:每分钟早搏数量虽然减少,但治疗后早搏每分钟仍多于5次,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成对室早或短阵室速仍存在。
1.5心功能疗效判定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达到心功能Ⅰ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或未达到心功能Ⅰ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改善。
1.6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控制室性早搏的疗效治疗3个月后显效者48例(96%),无效2例(4.0%)。
2.2心功能变化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改善2级及2级以上及达到心功能Ⅰ级30例(60.0%):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17例(34.0%),心功能无明显改善3例(6.0%),无1例心功能恶化,总有效率94.0%.检测LVEF治疗前34.54±3.32,治疗后3个月39.69±4.91,有显著性差异(P<0.001)。
2.3不良反应1例(2.0%)出现心动过缓,未低于50次/min未发生传导阻滞,治疗前QT(383±120)ms,治疗后(479±113)ms,P<0.05,改用维持量至3个月未减至(400±108)ms,接近治疗前,P>0.05。再随访过程中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肝肾功能损害。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