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05:11:14 来源:www.bioon.com
病理生理学笔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DIC。DIC的特征:凝血功能失常DIC的主要形态学变化:广泛微血栓形成DIC的临床特点:四大改变(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DIC是病理过程二.DIC的分期1.高凝期特点:凝血系统激活,Ⅱa表现:血液凝固性(高凝),微血栓形成2.消耗性低凝期特点:凝血物质减少,纤溶系统激活表现:血液凝固性¯(低凝),出血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特点:纤溶酶,FDP表现:血液凝固性¯¯¯,出血加重三.DIC的分型1.按发生速度分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2.按代偿情况分型代偿型失代偿型过度代偿型凝血因子消耗=生成消耗>生成消耗<生成DIC程度轻急,重慢性,恢复期症状不明显典型不典型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第二节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一.正常的凝血和抗凝血机制(一)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II)→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纤维蛋白(Ia)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2。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与凝血因子的结合、释放颗粒内容物,加速凝血过程。(二)抗凝血机制•1细胞抗凝•(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2)肝细胞•2体液抗凝•(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AT-Ⅲ等)•(2)蛋白质C(PC)系统•(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纤溶酶原的激活•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纤溶酶原激活物形成↓
•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原)→FDP二.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IC由多种病因引起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特别是肿瘤转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严重创伤,手术(一)凝血系统的激活1。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步骤:•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释放,并与Ⅶ因子结合。•原因:组织损伤释放TF•VEC损伤表达TF•机制:•组织因子的活性•组织组织因子活性(µ/mg)•肝脏10•肌肉20•脑50•肺脏50•胎盘蜕膜2000组织损伤Ⅶ
Ⅻa、Ⅹa、Ⅱa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