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14:48:30 来源:journal.haoyisheng.com
作者:义艳1,罗文2,徐严明3
作者单位:1.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遂宁629000;2.四川省遂宁市人民医院,四川遂宁629000;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和MRI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6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30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和头颅MRI特点。结果:癫痫发作(66.67%)为脑囊虫病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少年,头颅MRI具有特征性,不同时期头颅MRI具有不同特点,但确诊需行囊虫抗体检测。结论:青少年癫痫发作并且颅内占位应注意脑囊虫病可能,头颅MRI分析有助于确诊脑囊虫病。
[关键词]脑囊虫病;临床特点;MRI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4(b)-024-02
ResearchoftheclinicandMRIcharacteristicinthirtycysticercosisofthebrainYIYan1,LUOWen2,XUYanming3(1.TheFirstPeopleHospitalofSuiningCity,Suining629000,China;2.SuiningMunicipalPeople'sHospital,Suining629000,China;3.DepartmentofNeurology,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ndMRIcharacteristicofcysticercosisofthebrainsoastoreducemisdiagnosis.Methods:analysisthetheclinicandMRIcharacteristicof30casescysticercosisofthebrain,whichdiagnosisin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from1996to2006.Results:seizure(66.67%)isthemostcommonclinicalmanifestation,andadolescentpatientswasmorethanotheragesincysticercosisofthebrain.MRIofthediseasehasspecialmanifestationindifferentstagesandtheantibodyexaminationcangetthefinaldiagnosis.Conclusion:weshouldpayattentiontothinkofcysticercosisofthebrainwhenwefindseizurewithtoumorinadolescentandtheMRIisgoodtogetthefinaldiagnosis.
[Keywords]Cysticercosisofthebrain;Clinicalcharacteristic;MRI
囊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常累及皮下组织、骨骼肌及中枢神经系统,在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复杂且最为突出,常引起癫痫、颅高压和精神症状等症状。分析确诊的30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MRI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1996年2月~2006年6月经临床和(或)病理确诊,MRI诊断的脑囊虫病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发病年龄9~45岁,平均30岁。25例患者来自不同地域,无相互接触史;农村患者最多,为16例,在春季发病者共10例。
1.2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癫痫20例(66.67%);头昏、头痛2例6.67%);精神异常2例(6.67%);轻度感觉及运动障碍2例(6.67%);其他4例(13.34%)。偏瘫为主者16例,语言障碍为主者8例,颅内高压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主者6例,发热6例,有精神症状者5例,眩晕、疲乏2例,少数患者仅表现为上述症状中的1项。
1.3实验室检查
血囊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20例(66.67%),6例经抗囊虫药物治疗随访证实,4例患者合并肺结核经治疗肺结核后血囊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所有患者血嗜酸性细胞均明显升高,最高达40%,白细胞和红细胞均正常。
1.4脑电图检查
20例癫痫发作患者均进行脑电图检测,在病灶侧弥漫性高波幅慢波,癫痫发作频繁患者可见棘慢或尖慢综合波。
1.5头颅MRI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头颅MRI检测,30例患者中单发16例,多发14例。病灶主要分布于皮层及皮层下区,额、颞、顶、枕叶均有,额、顶叶略多。
1.6MRI与病理分期
依据廉辰[1]等对脑囊虫的病理特点分析,结合患者MRI表现将其分为4期:即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和混杂期。①活动期:12例(40%)。MRI多表现为小圆形囊腔,边缘清晰,大小3~15mm,多发者较均匀,大小3~6mm。T1W1囊液呈与脑脊液相似的低信号,囊内见有偏心小点状等或略高信号影的头节,多数附于囊壁上,少数可位于小囊的中心。T2WI囊液为与脑脊液相似的高信号,头节为等、低信号影,常显示不清。注射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不一,大多数有环形增强的囊壁,并于囊内可见点状增强的头节。②蜕变死亡期9例(30%)。此期与活动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灶周围出现水肿,头节显示不清。MRI主要表现有显着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增强环的厚度较活动期明显增加。T2WI图像上囊腔内囊液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影呈低信号,即“白靶征”。③钙化期6例(20%):均为多发,病灶呈类圆形,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短T2信号,增强呈环形强化,无占位效应。④混杂期3例(10%):同一患者可有上述3期病灶合并存在。脑池、脑沟以及脑室内囊虫常常见不到头节,大小3~6mm,圆形或者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与脑实质型囊虫病不同。
2误诊及治疗
30例患者均为基层医院考虑为颅内占位,肿瘤可能性大,还有5例患者进行过γ刀治疗,经过住院后确诊。25例患者经过吡喹酮治疗及抗癫痫药物等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恢复正常。5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恢复。
脑囊虫病是链状绦虫(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脑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流行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好发于青壮年。本组患者大部分为西部农村,无疫区长期居住史,加上四川省非高发区,所以往往容易误诊为肿瘤。
从本组患者看出,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极其不典型。其原因可能与与囊虫在脑内所处位置、数目、生物学状态及其周围脑组织的性质和强度有关。癫痫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本组患者中,癫痫发作达到2/3,特别常见于年轻患者和儿童。皮下结节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线索之一,据报道8.3%脑囊虫病患者有皮下结节[2],但本组患者均未发现皮下结节。由此可见,脑囊虫病诊断中仅靠临床症状不能确定是否患病,症状仅对提示是否有脑部疾病提供一定的线索,因而辅助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血或脑脊液ELISA试验检查囊虫特异性抗体阳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定性意义,本组患者,1项或2项阳性者占72.5%。据报道脑囊虫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血清为60.2%,脑脊液80.2%[2]。这说明免疫学检查是诊断脑囊虫病的参考依据之一,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血嗜酸性细胞增高虽然没有特异性,但是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可以提供为寄生虫感染证据。有人检测脑脊液特异性IgG发现它能够为脑囊虫病诊断提供一定依据,并且与影像学检查有一定关系[8]。脑电图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无特异性,仅用来判断患者的癫痫灶是否来源于颅内占位。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不受颅骨伪影的干扰,加上多方位、多序列的成像,对脑囊虫病的发病部位,病灶数目、大小、范围及形态能够显示非常清楚,而且MRI对于病灶的反映更符合其病理过程,作为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可[3-4]。MRI一旦发现头节就能确诊脑囊虫病[9],需要注意的是头节的有无对囊虫病的分期诊断不是绝对的,因为活动期及蜕变死亡早期都有“头节”征象,这时病灶周围有无水肿是区分脑囊虫病是否处于活动期的标准,囊壁的厚度则是判断病灶是否处于蜕变早期与晚期的标准。增强扫描主要是为了更明确地显示头节及囊壁的情况。杨艳君等[5]通过对脑囊虫病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对比,部分较小病灶(1mm)在CT上显示不出来,或者病灶由于治疗后水肿消失在CT上显示欠清,而MRI能够更加准确观察治疗后病灶恢复情况。本组通过SET1WI、TSET2WI、FLAIR及增强扫描的联合应用,对脑囊虫病的定性、定位及定量可以给予诊断,同时可为脑囊虫病提供准确分期,提高了诊断应用价值。
由于囊尾蚴在脑内寄生的数量、部位、病理衍变过程与机体反应各不相同,而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通常,在TWI显示高信号的黏膜结节(代表头节)被看作是MRI诊断脑囊虫病的特征性征象,但是,这个征象只有在囊虫存活的时期才能看到,其他各期均不具备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脑囊虫病进入退变期后,头节显示不清,囊液由逐渐浑浊到出现早期钙化,囊壁增厚,环形强化,病灶周围出现程度不同的水肿,失去特征性,极易与脑转移瘤和脑脓肿等病变相混淆。尤其是在孤立结节型脑囊虫病患者及大囊型囊虫病患者[6-9]。本组患者中,脑囊虫病与转移瘤的误诊率最高。这是需要吸取的教训。总之,通过对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认识,充分识别其不同时期MRI的表现,可以更好更早确诊,从而避免误诊、误治。
[1]廉辰,刘晨,郑晓春.脑囊虫病的分型分期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4):285-286.
[2]张曹.144例脑囊虫病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9):21-23.
[3]石楠,杨金升.脑囊虫病的临床、头颅CT、MRI(附70例报告)[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1):42-56.
[4]赵庆秋,陈英敏,张华宁,等.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影像学特征与囊尾蚴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9):629-631.
[5]杨艳君,杨艳君,李琳,等.不同类型脑囊尾蚴病治疗前后影像学比较[J].世界感染杂志,2008,8(2):115-117.
[6]江启云.孤立结节型脑囊虫病20例的CT诊断与分析[J].中国现代影像杂志,2006,3(2):181-182.
[7]梁宇霆,靳二虎,马大庆,等.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21-24.
[8]赵淑华,马妮,杨淑娟.丙硫咪唑治疗儿童脑囊虫病并癫痫20例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48.
[9]陈志烈,魏光全,韩月东,等.脑囊虫病的MRI诊断(附36例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75-77.
投稿电子信箱journal@mail.haoyisheng.com
备注:投稿作者务必注明详细通
信方式及电子信箱
《当代医学》杂志创刊15周年关于《当代医学》变更旬刊的通知在线论坛医学论文写作发表流程临床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程序如何识别正规医学刊物的特点晋职称发论文如何避免受骗?医学论文作者及作者单位的书写论文中英文参考文献缩写规则在线论坛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