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编号10307401至10307450间共50条。
10307401:脑性
瘫痪脑性瘫痪是一个综合性病名,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落后、癫痫、听觉和视觉障碍。一般可由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某些原因损害了运动中枢所致,以窒息、核黄疸和低出生体重儿为三大高危因素;此外,新生儿颅内出血和孕妇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弓形体、巨细胞病毒及新生儿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种颅内畸形等均可造成脑性瘫痪。一、临床表现1.痉挛性脑性瘫痪:这是最常见的类型...查看详细(2301字节)
10307402:癫痫
癫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临床征候群,是由于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过量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癫痫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其病因10%-30%是遗传所致。此外,大脑神经先天性结构异常、代谢异常、感染性疾病、外伤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均可引起癫痫。癫痫只要能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约75%-80%可用药物控制,甚至可以治愈。一、临床表现由于小儿癫痫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1.大发作:占小儿癫痫的一半...查看详细(2805字节)
10307403:高热惊厥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体温高于39度就称为高热。婴幼儿在高热时易发生惊厥,称之为高热惊厥。一、临床表现典型的高热惊厥最常见于4个月―3岁的小儿。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发作多在高热的12小时内,表现为突然发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痉挛。惊厥持续在10分钟之内,不超过15分钟,发作后很快清醒。患儿多伴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查看详细(1130字节)
10307404:中耳炎
中耳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耳部疾病,有化脓性中耳炎和非化脓性中耳炎。儿童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较常见。婴幼儿的咽鼓管短而平直,不正确的哺乳姿势以及鼻咽部炎症均易引发化脓性中耳炎。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及时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反复发作,可造成鼓膜穿孔,甚至致聋。一、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有全身不适、发热、食欲减退。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呈急性病容,有高热,常伴呕吐或腹泻等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下降...查看详细(1374字节)
10307405:湿疹
婴儿时期的湿疹俗称奶癣,是婴儿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炎。其病因较复杂,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鱼、虾、蛋、牛羊肉、牛奶和奶制品等。此外,消化不良和机械性刺激也可诱发湿疹。一般于生后2-3个月起病,时轻时重,到2岁左右痊愈。由于湿疹奇痒,患儿不断搔抓,皮肤变厚,干燥有鳞屑和黄痂,呈慢性苔藓化,时好时坏,或愈合又复发,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健康。一、临床表现患儿有过敏性体质,在生后2-3个月起病...查看详细(1818字节)
10307406:直立性调节障碍
小儿植物神经尚未发育完善,功能不稳定,以致有时血管舒缩反应不良,尤其在体位变动时,如由卧位变为直立位时易引起一过性脑贫血,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为直立性调节障碍。一、临床表现多见于6―14岁的中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早晨起床后出现精神不振、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由蹲、卧、坐起立时出现眼前发黑、眩晕,甚至晕倒。平时稍活动后就感到心慌气促,坐车容易发生晕车等。二、诊断要点1.主要条件:①晨起头晕、精神不振;②直立后不适;③直立试验阳性...查看详细(1257字节)
10307407: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自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首次报道以来,已成为儿科的常见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我国儿童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川崎病是一种以变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血管炎可侵犯全身各个系统,最严重的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一、临床表现1.发热: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常高达38-40度以上,可持续1-2周。2.肢端变化:在急性发热早期...查看详细(2309字节)
10307408: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发病,如饮食改变造成肠蠕动变化;局部解剖因素,如肠系膜过长和肠道活动度增大;由于感染原因引起回盲部淋巴结肿大等。肠套叠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本病发病的特点是来势急,病情发展快,若不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套叠部分肠管的血液循环会受到阻碍,引起肠壁坏死甚至穿孔,导致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危及生命。故应引起高度重视。一、临床表现1.腹痛:呈绞痛...查看详细(2117字节)
10307409: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临床表现这是病因迄今未明确的全身性慢性关节病。发病特点是多发性、对称性左右肢体的关节疼痛、肿胀。有急性发作、自行缓解、并反复交替出现的病程特点。80%发病者的年龄在20-45岁,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1。最常见的受累关节是手指的近侧指关节,其次为掌指关节和腕、膝、肘、踝、肩、髋等关节。发作时受累的关节肿胀疼痛、手脚刺痛麻木、肌肉酸痛、低热。病程久者,关节被破坏,呈现强直或梭状畸形,肌肉萎缩...查看详细(1295字节)
10307410: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的各个关节产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的病理改变,关节呈骨性融合,韧带骨化,脊柱失去正常的生理性弯曲而呈竹节样强直。本病病因未明,北方比南方多见,男性约占90%,尤其好发于15-30岁的青壮年男子,50岁以上很少发病。类风湿性因子常为阴性,多数患者可查到HLA-B27组织相容性抗原。损伤与感染可能是本病的诱因。一、临床表现病初,两侧骶髂关节疼痛不适,向臀部及大腿放射。病变逐渐向上部脊柱发展...查看详细(1268字节)
10307411: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病、老年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和肥大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较多,有关节的结构改变或异常、关节受损伤或机械性的磨损、关节缺血坏死和感染等种种说法,这些因素促使关节软骨发生变性软化、软骨下骨质增生及关节边缘骨赘(俗称骨刺)形成等病理变化。一、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在活动时发生肿痛,关节暂时性僵硬,特别是从一个姿势转换到另一个姿势时,关节疼痛。如从坐到立,刚起身时关节疼痛...查看详细(1552字节)
10307412: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内尿酸过多而产生的疾病。例如尿酸盐沉着在关节内,引起关节红肿痛与破损,一般为单个关节受累。因尿酸从尿中排出,若尿酸结石沉积在肾脏,可影响肾脏功能,严重者甚至引起肾功能衰竭。另外尚有继发性的痛风,继发于血液病、肾脏病及恶性肿瘤等。一、临床表现原发性痛风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男子,可分为三期:1.无症状期:仅血尿酸或尿内尿酸升高...查看详细(1776字节)
10307413:颈椎病
颈椎位于头颅与躯干之间,支撑着头颅重量和支持头部的活动。频繁的头颈活动容易引起颈椎间盘的细微创伤与劳损,发生变性,使它的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降低,引起一系列颈椎的病理变化,如骨质增生、骨赘生长、韧带肥厚与骨化等,产生颈肩部疼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有的患者因为供给脑部的椎动脉受压,使脑部供血不足,发生眩晕
猝倒。若高位脊髓受压,可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摇晃无力,甚至双下肢瘫痪等症状。一、临床表现依据病变部位、受压组织及压迫的程度...查看详细(2296字节)
10307414: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富有弹性,处在两个椎体之间,是由中心半液态的髓核、同心环绕它的强韧的结缔组织和纤维软骨环构成:腰椎活动多,其椎间盘最厚.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椎间盘始终承受不均匀的压力,不断地被挤压和牵拉,容易发生慢性劳损与变性,丧失弹性与韧性,组织变得脆弱,稍受外力就可能引起椎间纤维环破裂,致使髓核从破裂口脱出,压迫附近的神经根,引起腰痛腿痛。青壮年人的劳动强度大.特别是腰部用力、反复屈伸转动的动作,增加了腰伤机会,故本病20-40岁的患者多见...查看详细(2013字节)
10307415:腰椎椎管狭窄症
这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不同,却同样常见的成人腰腿痛病因。其表现为走路时小腿痛,休息一下疼痛缓解,再继续行走腿痛再发,又需休息,称为“间歇性跛行”。患者多数能骑自行车,却不能长久行走。咳嗽与打喷嚏时不加重腰腿痛,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所区别。有多种原因可以引起腰椎管狭窄。本病也有压迫脊髓神经根引起的症状。CT与磁共振检查可见腰椎管狭窄,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治疗原则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相同...查看详细(464字节)
10307416:脊柱侧凸症
正常人的脊柱在站直时从侧面看有五个生理性弯曲:颈椎前屈,胸椎后凸,腰椎前屈,骶椎后凸,尾椎前屈。从正面看,脊柱处在正中线位置是无任何弧度的。若脊柱某段偏离身体中线,即称脊柱侧凸。发病原因可能是椎体先天性畸形、学龄儿童坐姿不正确、小儿麻痹症后遗的脊柱两侧肌力不均衡、后天胸背部烧伤瘢痕挛缩、脓胸者的胸廓变形以及两下肢不等长之脊柱侧弯代偿姿势等。儿童、青少年多见,女性多见。一、临床表现1.早期的脊柱侧凸并无自觉症状...查看详细(1335字节)
10307417:骨折与脱臼
人体有206块骨头,组成头颅、躯干、脊柱、肩胛骨、骨盆与四肢骨。骨之间借助韧带连结一起,或构成关节,有关节囊及韧带相连,这都是比较牢固的。若骨与关节受到暴力打击,超过骨的弹性耐受力,就会发生骨折或脱臼。但若骨骼本身已有病变,如骨质疏松、骨肿瘤等,不一定有外力作用,自己稍活动也有可能引起骨折,称病理性骨折。尚有一种疲劳性骨折,是微创应力集中于某处,反复作用,造成骨折,如长途行军或长跑,在第Ⅱ―Ⅲ跖骨和胫骨都可造成疲劳性骨折...查看详细(1841字节)
10307418:骨肿瘤
骨组织包括软骨、骨和骨膜。骨的附属组织则有骨髓、脂肪、神经及血管等。这些组织细胞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可能转化为病理类型的瘤细胞,形成在骨骼里生长的新生物,称为骨肿瘤或是瘤样病变。它们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但两者之间有时并无严格的界限,必须综合分析。骨肿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部分病例与外伤、化学物质刺激、病毒感染、放射损伤或内分泌影响等因素有关。多发性骨软骨瘤和纤维异样增殖症则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些良性骨肿瘤有恶变倾向...查看详细(2245字节)
10307419:骨关节结核
结核病在劳动条件恶劣、居住环境差的地方发生率较高。新中国诞生后,政府采取预防措施,广泛展开了卡介苗预防接种,结核病的发病率已较解放前大大降低。但近几年随着人口流动、社交活动频繁与结核杆菌耐药性增加,本病又有上升趋势,骨与关节结核亦时有发现。骨与关节结核又称骨痨,常是肺结核、淋巴结结核、肠结核等病灶的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到达骨与关节,侵犯滑膜、骨髓,直到全关节被毁损破坏。坏死物形成结核性冷脓疡...查看详细(1827字节)
10307420:肩周炎
年龄50―60岁的人,肩部组织如滑囊、腱鞘及关节软骨等常发生退行变性,滑膜增厚,软组织短缩与硬化,可以逐渐使肩关节活动不灵活。特别是做肩外展上举臂膀动作时,肩痛可放射到手,夜晚常常痛醒。抗阻力屈曲肘关节亦可使肩痛加重。肩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患肩肌肉萎缩。此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又称“五十肩”。发病时不能用患侧手摸自己的头顶,穿衣困难。女性患者无法用患肢梳头、洗脸。本病女性患者比男性多见。肩部受凉可能是诱因。一、临床表现分为三个病期:1.冻结开始期:患者感到肩部不适...查看详细(1055字节)
10307421:狭窄性腱鞘炎
手工操作的工作者,特别是女性,手指经常在劳动中反复地伸展屈曲做握捏等操作动作,如织毛衣、打字、刺绣等,手部的一些肌腱反复地与腱鞘管的骨隆起部位摩擦,被磨损
水肿,使肌腱在该处滑动变得不通畅,易被锁住引起疼痛。肌腱的肿胀处呈结节状,用力通过狭窄的鞘管部解锁时有弹响声,如扣动手枪扳机的感觉,又称“扳机指”。一、临床表现1.狭窄的鞘管部疼痛(一般在手指的掌指关节处),肌腱屈伸时有被该处卡锁住感觉...查看详细(1014字节)
10307422:拇趾外翻、鸡眼、胼胝
儿童或青少年喜穿高跟鞋、尖头鞋等,不合适的鞋前端挤压前半足,影响足的发育,可把拇趾压向足外侧,呈拇外翻移位,常与扁平足并发。外翻的拇趾又挤压第2足趾,使其呈锤状趾状,趾关节的背侧皮肤被鞋磨出鸡眼。拇趾外翻导致第1跖骨头向内侧隆出,又被鞋帮挤压摩擦,皮肤增厚,骨质增生,形成局部滑囊炎,有明显压痛,妨碍步行。拇趾外翻时足横弓塌陷,前半足的承重力线外移,在足底的第2―3跖骨头下承重点产生胼胝,也会引起步行痛...查看详细(1070字节)
10307423:跟痛症与痛症
一、跟痛症引起足跟疼痛的原因很多,不同年龄期有不同的原因:1.儿童与青少年的跟骨痛与跟骨骨骺的缺血性坏死有关。跟骨部不肿,但有明显的压痛,行走与站立均可引起疼痛。2.青壮年人的跟骨痛与类风湿性跟骨炎有关,跟后部及足底部肿胀及疼痛,不敢负重与行走,压痛点在跟部肌腱筋膜的附着处。3.老年人的跟骨痛可能是骨刺、滑囊炎或跟部脂肪垫变性引起,严重时不能多走。跟骨痛不论什么年龄...查看详细(1310字节)
10307424:平足
人的双足除了承重外,还有走路、跑步、跳跃的功能,这同人足适应人类直立行动的功能有关。足有足弓及维持足弓的坚强韧带和肌肉。足弓的弹性可以缓冲人行走的震荡。若足骨、韧带和肌肉先天性发育异常,孩子在站立行走时就会产生平足,足弓塌下,以足内侧缘着地承重,足受压外翻。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如长时间站立与负重、足跟部骨折、久病卧床、穿高跟鞋或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以使足弓破坏,产生平足。一、临床表现足承重后出现平足...查看详细(1123字节)
10307425: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此病女孩子多见,与男孩发生率之比为6:1。因髋臼与股骨头的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一旦孩子开始站立或负重,髋关节即呈半脱位或脱位状态。随着病程延长,脱位逐渐加重。一、临床表现1.在孩子能站立之前,发现其会阴部增宽,臀部与大腿内侧皮肤皱纹增多。患侧髋关节常处于屈曲位,把腿拉直后一松手又呈屈曲状。牵动患侧下肢时患髋还有弹响感。对于正常新生儿或2-9个月的婴儿,两髋和两膝各屈曲至90度后,两髋关节可外展70-80度...查看详细(1045字节)
10307426: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由于胚胎早期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或胎儿的足在子宫内所处的位置不正,出生后婴儿双足有程度不等的马蹄内翻畸形。轻度畸形用手法可以矫正,重度者只能部分矫正。一、临床表现孩子能走路时用足尖或足外缘承重行走,步态不稳定,容易跌跤,承重区压出胼胝与滑囊炎。二、诊断要点1.孩子没有脑炎与脊髓灰质炎的病史,排除足内翻由此两病引起的可能。2.X片检查可见跗骨排列异常...查看详细(742字节)
10307427:化脓性骨髓炎
骨由骨摸、骨质与骨髓组成:常说的骨髓炎并不是单纯的骨髓发炎,炎症也波及骨膜与骨质。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B型链球菌。细菌可以从疖、痈、扁桃腺炎和中耳炎的病灶处来,经血液播散到骨;也可以是开放性骨折,局部皮肤溃破,细菌污染入侵;或是骨附近的
软组织感染,蔓延到骨而引起。儿童常在肢体碰撞后发生局部肿痛、发热而起病,也可能是外伤引起局部出血导致感染播散而诱发本病。骨髓炎好发于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其次为肱骨与髂骨...查看详细(1906字节)
10307428:骨质疏松症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常男女在35岁以前的骨质含量最多,随着年龄增加,开始了一个缓慢的骨丢失期。即每单位体积骨量逐渐减少,骨质松了,轻度外伤即有发生骨折的危险,特别是妇女绝经期以后,骨小梁的丢失率显著增加。骨质疏松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是脊柱椎体、股骨颈、桡骨下端等处。骨的强度是与其矿物质的含量相关的,特别是钙质,一旦缺乏,骨头就变松脆了。成人体内含钙量大约是1000克...查看详细(2505字节)
10307429:桡骨头半脱位
5岁以下的孩子,桡骨头未发育好,固定桡骨颈部的环状韧带只是一片薄弱的纤维膜,若孩子的手臂被大人提拉,很容易使桡骨头向远端滑移。大人松手后,滑移的桡骨头恢复原位时被来不及退缩的环状韧带上半部卡住,无法完全复位,造成桡骨头半脱位,产生疼痛,此时孩子不敢活动肘部。一、临床表现1.父母带孩子出去玩或提拉孩子上台阶或穿衣时,孩子突然哭叫、不肯用该手取物及活动肘部,也不许父母触摸其肘部时应警惕本病...查看详细(840字节)
10307431: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以痴呆作为突出症状的一种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较晚,进展缓慢,其病理变化主要为弥散性大脑皮层萎缩,显微镜下除可见到皮层细胞减少外,还有神经细胞内神经纤维变粗、曲张和缠结,细胞外淀粉样物质沉积及老年斑等。一、临床表现老年和痴呆是本病两大特征,好发年龄均在60岁以上,痴呆的主要症象表现在下列方面:1.记忆障碍:近事遗忘较为突出,刚做过的事情转身就忘记。平时很熟悉的人...查看详细(2347字节)
10307432: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系中年后起病的锥体外系统慢性进行性变性性疾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经研究脑内多巴胺的缺乏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为三大特点。由于其他疾病影响到锥体外系时也可以引发同样的症状,临床统称为帕金森综合征或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临床表现1.发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因病程缓慢且隐袭...查看详细(2821字节)
10307433: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非化脓性炎症。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或预防接种史。本病起病急骤,在病变脊髓段以下平面出现横贯性脊髓功能障碍。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发病季节以冬末春初及秋末冬初为多。一、临床表现1.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或预防接种史。受凉、过度疲劳也可为发病的诱因。潜伏期一般在1―4周左右。2.脊髓横贯性损害征象: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类型...查看详细(2346字节)
10307434:颅脑外伤后的头痛
颅脑外伤后的头痛可分为急性观察期头痛和康复后头痛。一部分是因头部软组织损伤引起,而大部分颅脑损伤患者的头痛是由于损伤后产生脑水肿或颅内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血管牵拉、伸展、移位或挤压以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颅脑外伤患者的头痛是重要的临床症状之一,应密切观察,并结合其他临床征象变化,对病情演变作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康复后头痛是颅脑外伤后综合征候群(或称颅脑外伤后神经官能综合征)的症状之一,还常伴有头晕、耳呜、乏力、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症状...查看详细(1483字节)
10307435:急性炎症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炎症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病损主要在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并多见于颅神经,发生广泛的炎症性脱鞘病变。临床上以儿童及中青年为多。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见。病发前l―4周常有上呼吸道、肠道感染或预防接种史。一、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进展迅速但大多又可恢复的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常伴颅神经麻痹...查看详细(2473字节)
10307436: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症,是因面神经(第7对颅神经)受到某些刺激使其支配的颜面部肌肉发生发作性、阵挛性收缩。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经手术及尸检发现,部分发病是由于面神经根部或其他部位受到附近血管交叉或受动脉畸形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引起。本病多见于女性。一、临床表现1.常见于中年女性,病程缓慢,大多为一侧性。发病初期常为一侧眼轮匝肌不自觉地间隙性抽搐,以后逐渐波及同侧面肌。发作时可见到一侧眼周围、面部的肌肉或口角阵阵抽搐...查看详细(1456字节)
10307437:面神经麻痹症
面神经(第7对颅神经)从桥脑发出后经颞骨岩部面神经管,由茎乳孔出颅,分布于面部表情肌。面神经是由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分别具有支配面部表情肌、舌前2/3的感觉和泪腺、颌腺及舌下腺分泌的功能。面神经麻痹症又称作非特异性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多发生于成年人。冬、春为好发季节。发病原因尚未清楚。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面部受冷风吹过的情况,可能是面神经的营养血管受凉后发生痉挛、血供受障而发生神经水肿...查看详细(2633字节)
10307438:扭转痉挛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病理改变主要为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和尾状核、壳核小神经细胞变性。本病多见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以肌张力障碍和围绕躯干缓慢而剧烈的旋转性不自主扭转为特点。原发性扭转痉挛的病因不明,部分病例有家族遗传史。继发性扭转痉挛常由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一氧化碳中毒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所引起。一、临床表现1.下肢运动有轻度障碍:足呈内翻跖曲...查看详细(1030字节)
10307439:外伤性颅内血肿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因颅脑血管受外伤引起破裂出血所致。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往往会导致脑疝而危及生命。按血肿在颅内不同的解剖位置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即血肿位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硬脑膜下血肿,即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脑内血肿,即血肿位于脑实质及脑室内。它们的临床表现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只要仔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及作必要的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查看详细(2932字节)
10307440: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凡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上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脑实质再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脑外伤所引起的,常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归属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范畴。引起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约占本病的78%左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常见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患者年龄较大...查看详细(2145字节)
10307441:小脑肿瘤
小脑位于后颅窝内,有两个小脑半球和中间的小脑蚓部,在桥脑和中脑的后方,延髓的上方,其下部组成第四脑室的盖。小脑不仅有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肉张力及调整肌肉的协同运动的功能,而且其所处位置也十分重要,主司生命体征的脑干和脑脊液循环的通道都紧靠小脑。小脑是脑瘤的好发部位。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多数发生在小脑半球,其次为蚓部。小脑星形细胞瘤发生的比例仅次于大脑半球。年龄越小,肿瘤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应引起重视...查看详细(1493字节)
10307442: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发生在听神经(第8对颅神经)鞘膜的良性肿瘤。多见于成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多数是单侧,双侧同时发生肿瘤较少见。一、临床表现听力改变是本病早期突出的临床症状。其他症状则与肿瘤大小以及肿瘤影响周围神经结果的先后与程度有关,如果影响到第8、5、7、9、10、11对颅神经及小脑、脑干等,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1.早期肿瘤体积较小,影响仅局限于听神经...查看详细(1504字节)
10307443: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肿瘤都发生在椎管壁组织及椎管内的各种组织,如脊髓、脊膜、神经根和血管等。继发性肿瘤则是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椎管内。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多见于20―60岁的成年人,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椎管内肿瘤可分为脊髓内肿瘤,主要为胶质瘤和脂肪瘤;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以来自脊神经根的神经鞘膜瘤及神经纤维瘤为最多见,还有脊膜瘤等;硬脊膜外肿瘤大多为身体其他组织转移来的恶性肿瘤...查看详细(2228字节)
10307444: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神经疼痛性疾病。可分两类,一部分因找不到发病原因而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另一部分可以找到发病原因的称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引起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有肿瘤、蛛网膜粘连、血管畸形或有小团异常血管引起三叉神经后根的牵拉、扭曲等而致病。疼痛发作常可因刺激该神经分布区某触发点而发生,间隙期疼痛可完全消失。一、临床表现1.从发病年龄来看青年至老年人均有发生,但以40岁以上者发病率最高...查看详细(1946字节)
10307445:偏头痛
偏头痛是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之一。它与颅内外血管运动及神经功能失调有关。近年发现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缓激肽、前列腺素E等在偏头痛的发作中有一定作用。偏头痛好发于青春期。一部分女性病人的偏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大多数病人可在绝经期后停止发作,但也有部分女病人在绝经后反而发作增多,有80%的女病人在怀孕期停止发作,由此可见偏头痛与内分泌也有一定关系。一、临床表现偏头痛有多种类型,现就临床上最常见的普通型偏头痛为例介绍如下:1.发作前常无先兆症状...查看详细(1811字节)
10307446:龋齿
龋齿是最常见的牙体病,是牙体的慢性破坏性疾病。俗称“虫牙”。发病率高达50%。乳牙4―8岁,恒牙11―19岁发病最多。易发于磨牙的窝沟。龋齿对机体健康危害很大,不仅给病人带来疼痛,而且由于牙体产生色、形、质的变化,破环咀嚼器官功能,又是面颌局部和全身疾病的病灶。因此搞好龋齿的防治工作,是人民卫生保健工作重要的一环。【病因及其有关致病因素】龋齿发病原因至今尚末完全了解,其有关因素如下:一、病因刺激物的作用:龋齿发生必须有细菌的作用...查看详细(4033字节)
10307447:牙周病
牙周病俗称“火牙”。它和龋齿是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尤中年以上的人较多。它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牙龈、牙槽骨、牙周膜)的慢性破坏性进行性疾病。终至牙齿松动、脱落、影响咀嚼机能。【病因】牙周病的病因至今尚示完全明确,但有很多因素可促使牙周病的产生和加重。一、局部刺激因素:如牙垢、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不良修复体,不正确的刷牙法等。二、全身因素:如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新陈代谢障碍...查看详细(1932字节)
10307448:智齿冠周炎
冠周炎是指智齿(在22~28岁时萌出)在萌出时或萌出困难在牙冠周围龈瓣及牙龈的炎症。多见于下颌第三磨牙,若末及时防治,不仅经常引起炎症发作,还可造成第二磨牙的远中龈齿,尚可并发颌骨骨髓炎及颌面部间隙感染,亦是全身期他疾病牙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病因】由于下颌骨发育不均衡,智齿只能萌出部分或向前倾倒,其远中有龈片覆盖形成盲囊,细菌繁殖,再加上对颌牙的刺激,当抵抗力减低时,而发生冠周组织的炎症感染...查看详细(1123字节)
10307449:复发性口疮
本病好发于口腔粘膜,有锐利的自发性烧灼性痛,反复发作,且有溃疡,病程自限,七至十天自愈。【病因】不明,女性但常在月经来潮前,肠胃道消化不良,肠寄生虫,便秘、睡眠不足、神经刺激、过敏素质,或有慢性病患者等发生或加重此病。【临床表现】一、初发于青年,溃疡大多是孤立的。二、多见于唇、舌、颊粘膜,牙龈及硬腭少见。三、病员全身症状不明显。四、复发性口疮临床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疱疹期:患处粘膜最先出现红斑...查看详细(1372字节)
10307450: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或颌骨周围软组织的潜在性间隙的急性化脓性病变。炎症可沿脂肪组织、神经血管、筋膜间隙等而扩散,因此,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或波及相邻的数个间隙。【感染途径】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一、牙源性感染;如根尖炎,冠周脓肿,颌骨骨髓炎。二、腺源性感染:如淋巴结、扁桃体、涎腺的化脓性病变。小儿较多见。三、血源性感染:如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之后...查看详细(1842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