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1 11:17:59 来源:www.clinixoft.com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脑瘫、Little病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是引起小儿肢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5‰-5‰活婴,我国1995-1997年对浙江、江苏部分地区进行脑瘫流行病学调查,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约为1.5‰-1.8‰。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时期出现,可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诊断本病时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脑性瘫痪是因非进行性脑部病变影响运动神经功能所致的疾病,国外发病率约为0.2%,国内无精确统计数字。城市和农村发病率有差异,后者较高。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预后可大大改善。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脑性瘫痪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根据我国第一届小儿脑瘫学术会议(1988)的建议,所谓发育早期阶段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期间。本病并不少见,发达国家患病率在1‰~4‰间,我国2‰左右。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多年来,许多围生期危险因素被认为与脑瘫的发生有关,主要包括: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氧缺血、产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等。然而,对很多患儿却无法明确其具体成因。人们还发现,虽然近20年来产科和新生儿医疗保健有了极大发展,脑瘫的发病率却未见下降。为此,近年国内、外对脑瘫的病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胚胎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很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易有围生期缺氧缺血等事件的重要原因。胚胎早期的这种发育异常主要来自受孕前后孕妇体内外环境影响、遗传因素以及孕期疾病引起妊娠早期胎盘羊膜炎症等。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运动伤残外,常伴有一系列发育异常,如智力低下(30%-50%)、癫痫(25%-50%)、视力异常(如斜视、弱视、眼球震颤等达50%)、听力减退(10%-15%)、语言障碍、认知和行为异常等,一般由于类型、受累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一)痉挛型: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病人的60%-70%。1.痉挛性偏瘫:瘫痪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患侧手运动功能异常,患儿迟到至18-24个月时才能行走,且患侧呈环形步态。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著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由于肌张力增高,多呈足尖着地行走,膝腱反射亢进,可有踝阵挛及巴氏征。手、足部背曲力弱。约1/3病儿在1-2岁时有惊厥发作;25%的病儿有认知障碍、智力低下。CT检查可见偏瘫对侧大脑半球萎缩及侧脑室扩大。2.痉挛性双瘫: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尤其是通过内囊的运动纤维受损所致,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常在婴儿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时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体检可见双下肢痉挛、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双侧巴氏征阳性,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严重者可有肢体废用性萎缩和下肢生长受累,与上半身正常生长发育不成比例。本型智力发育多正常,很少合并惊厥发作。3.痉挛性四肢瘫:脑病理多有中央白质区坏死、变性和囊性变。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由于核上性球麻痹,可致吞咽困难和吸入性肺炎。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痉挛,白发运动减少,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年长儿膝和肘部常有屈曲性挛缩。本型患儿常伴有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有时也伴有手足徐动。(二)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少,入睡后消失。由于颜面肌、舌肌、口咽肌运动受累,常伴有喂养困难、吸吮及咀嚼困难,经常作张嘴伸舌状,且语言障碍明显。单纯手足徐动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不表现巴氏征阳性。1岁以内患儿常表现肌张力低下,随年龄增大肌张力逐渐变为"僵硬",呈齿轮状增高。本型患儿智力障碍不严重。(三)强直型:此型很少见到,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运动减少,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四)共济失调型:此型不多见,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五)震颤型:此型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六)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软瘫,自主运动很少。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俯卧时,头不能抬起。(七)混合型:以上几种类型同时存在一个病儿身上,称为混合型。其中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常同时存在。迟兆富主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一)肌张力异常增高与痉挛:活动时增强,被动活动时典型表现为"折刀征"。患肢腱反射亢进,并可引出阵挛和病理反射。(二)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常见为手足徐动,手指过伸或分开,共济失调。(三)智力低下及情绪障碍。(四)其他:可伴有视、听功能障碍,吞咽困难,牙齿发育不良,斜视,尚可伴有癫痫。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运动发育落后:脑性瘫痪患儿均表现有程度不等的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独坐、爬、站立、行走等粗大运动均较正常小儿为晚;握物、手指的精细活动也落后于正常小儿。(二)肌张力异常:大多数痉挛性脑性瘫痪小儿在新生儿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张力低下。随月龄增加肌张力逐渐增高,表现为下肢伸直、内收,有时呈剪刀状。上肢屈张力增高,两手经常呈握拳状。手足徐动型患儿在生后第1年时肌张力不增高,以后表现为齿轮状或铅管状肌张力增高。(三)主动运动减少:新生儿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差、觅食反应差、喂养困难。偏瘫型脑性瘫痪常表现为一侧活动减少。(四)反射异常: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而一些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1.拥抱反射(Moro反射):正常小儿生后即可出现,如在生后3个月以内不出现或6个月后持续存在均属异常。痉挛性脑性瘫痪时此反射活跃。偏瘫时此反射左右肢体表现不对称。2.握持反射(graspreflex):在正常情况下3-4个月逐渐消失。脑性瘫痪小儿将持续很长时间,而且手经常呈握拳状。3.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labyrintninreflex,TLR):仰位伸展模式,俯位屈曲模式,正常2个月内阳性。持续阳性影响正常运动发育。4.紧张性颈反射(tonicneckreflex,TNR):(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rmmtricaltonicneckreflex,STNR),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部尽量前屈和背伸。阳性:头屈曲-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伸展时,上肢伸直、下肢屈曲。正常小儿5个月左右转为阴性。(2)不对称颈强直反射(asymmetricaltonicneckreflex,ATNR):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内明显,3-5个月消失,脑瘫小儿持续存在,以致影响翻身动作的发育。仰卧位四肢伸展位,检查时施加的刺激使头部转向一侧。阳性:当头部向侧方旋转,处于面侧一方的上下肢伸展或者伸肌紧张度增高,而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者屈肌的紧张度增高。5.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正常4个月小儿直立位时,若将其向左右倾斜,可出现保护性反应,头自动保持在正中位;5-6个月时向左右倾斜小儿时,其能伸出上肢,保持平衡;8-9个月时扶小儿呈俯卧悬空位时,做突然下降动作,正常小儿可出现"降落伞"反射。而脑性瘫痪小儿以上这些保护性反射、保持平衡能力均减弱或缺如。(五)临床类型:1.痉挛型(spasticity):占脑性瘫痪的2/3,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2岁以后巴氏征仍阳性。2.手足徐动型(athetosis):约占脑性瘫痪的1/5,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紧张时或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的运动增多。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发音器官肌肉运动多有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3.共济失调型(ataxia):表现为小脑症状,眼球震颤,上肢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4.软瘫型(flaccidity):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膝反射可引出或亢进。通常是2-3岁前的暂时阶段,2-3岁后可转为其他类型。5.混合型:以上某几种类型同时存在。最常见为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同时存在于同一患儿。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一)基本表现:脑瘫以出生后非进行性运动发育异常为特征,一般都有、以下4种表现。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2.肌张力异常: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3.姿势异常:受异常肌张力和原始反射消失不同情况影响,患儿可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并因此影响其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体检中将患儿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4.反射异常:多种原始反射消失延迟。痉挛型脑瘫患儿腱反射活跃,可引出踝阵挛和阳性Babinski征。(二)临床类型:1.运动障碍性质分类:(1)痉挛型:最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50%~60%。主要因锥体系受累,表现为上肢肘、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手紧握拳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和尖足。(2)手足徐动型:除手足徐动外,也可表现扭转痉挛或其他锥体外系受累症状。(3)肌张力低下型:可能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但腱反射存在。(4)强直型: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5)共济失调型:小脑性共济失调。(6)震颤型:为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7)混合型。2.按瘫痪累及部位分类:可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躯干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三)伴随症状和疾病:作为脑损伤引起的共同表现,一半以上脑瘫患儿可能合并智力低下、听力和语言发育障碍,其他如视力障碍、过度激惹、小头畸形、癫痫等。有的伴随症状如流涎、关节脱位则与脑瘫自身的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一)脑电图:可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对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二)影像学检查:颅脑CT及MRI检查可帮助探讨脑瘫的病因及判断预后。迟兆富主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一)电生理检查:疑有惊厥或癫痫发作者应做脑电图检查;合并肌萎缩者尽可能作肌电图检查;视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者可分别给予视诱发电位和听诱发电位检查。(二)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脑瘫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体格检查。可行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脑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有无先天畸形。另外还应排除各种全身性疾病,如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变性病、脊髓肿瘤等)、遗传代谢病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由于脑瘫往往合并精神发育异常,因此,应对患儿进行多学科诊断与治疗。迟兆富主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一)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二)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三)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有自主运动功能障碍或伴有其他神经功能不正常,如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二)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巴氏征阳性,足部马蹄状内翻,足尖着地。托起患儿时双下肢可呈剪刀状交叉。或表现为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三)生后或幼婴儿时期发病,病变稳定,非进行性。(四)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具有上述第(一)~(四)项可诊断为本病。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脑瘫有多种类型,使其临床表现复杂,容易与婴幼儿时期其他神经肌肉性瘫痪相混淆。然而,只要认真问取病史和体格检查,遵循脑瘫的定义,正确确立诊断并不困难。1/2~2/3的患儿可有头颅CT、MRI异常,但正常者不能否定本病的诊断。脑电图可能正常,也可表现异常背景活动,伴有痫性放电波者应注意合并癫痫的可能性。诊断脑瘫同时,需对患儿同时存在的伴随症状和疾病如智力低下、癫痫、语言听力障碍、关节脱位等做出判断,为本病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后3个月内症状继续加重,病变呈进行性。(二)舞蹈病:伴有风湿活动,无智力障碍,也无其他运动障碍。(三)婴儿型脊髓肌肉萎缩症:生后4~6个月发病,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明显降低,腱反射消失,重者可影响延髓,有吞咽困难和流涎,舌肌有纤颤。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主要目的是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正常发育纠正异常姿势,减轻其伤残程度。(一)治疗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婴儿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早期发现运动异常,尽量加以纠正,容易取得较好疗效。2.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促使小儿产生正确运动。3.综合治疗:利用各种有益的手段对患儿进行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除针对运动障碍进行治疗外,对合并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也需进行干预。还要培养患儿对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4.家庭训练与医生指导相结合:脑瘫的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治疗需要在家里完成,家长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训练计划,评估训练效果,在医生指导下纠正不正确的训练方法。(二)功能训练:脑瘫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功能训练。包括躯体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等。可采取机械的、物理的手段,针对脑瘫所致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从而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听力障碍者应尽早配置助听器,有视力障碍者也应及时纠正。(三)矫形器的应用:在功能训练中,常常需用一些辅助器和支具,矫正小儿异常姿势,如行走矫形器可促进足踝骨骼的生理排列,并可降低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合适的矫形器还有抑制异常反射的作用。(四)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目的在于矫正畸形、改善肌张力、恢复或改善肌力平衡。如跟腱延长术、闭孔神经前支切除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骨关节手术等。(五)药物治疗:目前尚未发现治疗脑瘫的特效药物,可试用小剂量安坦缓解手足徐动型的多动,改善肌张力;合并癫痫者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迟兆富主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一)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1.加强护理及营养支持治疗。2.语言、智力的训练。3.肢体功能锻炼,配合理疗、体疗及针刺加强功能训练。4.利用支具及矫形器来帮助控制无目的动作,改善姿势,防止畸形。(二)药物治疗:疗效不稳定,副作用较大且作用局限。强硬型可服用安坦;震颤可试用苯海拉明;运动过多可用安定。(三)手术治疗:1.选择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2.矫形外科系列手术。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脑瘫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尽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要采取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方法,大致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功能训练:1.躯体训练:主要训练粗大运动,尤其是下肢功能。利用机械的、物理的手段,针对脑性瘫痪遗留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训练,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目前国际比较公认的训练方法是Peto法和Bobath法。2.技能训练:以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为主,目的在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为以后从事某种职业培养工作能力。3.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咀嚼吞咽功能训练。要学会用鼻呼吸。训练过程中,应嘱其家属制作一张梯背椅、小椅子和条形桌,以利于其从坐位到立位、行走训练以及上肢运动训练。(二)矫形器的应用:在功能训练中,常常需用一些辅助器和支具,用以矫正小儿异常姿势。合适的矫形器还有抑制异常反射的作用。(三)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目的在于矫正畸形、改善肌张力、恢复或改善肌力平衡。手术包括:脊神经根部分切断术(SPR手术)、肌腱延长、内收肌切断术和骨关节手术。(四)物理疗法:包括水疗、热敷及各种电疗。患儿在水中能出现更多的自主运动,肌张力得到改善,对呼吸有调整作用,有利于改善语言障碍儿的语言能力。(五)药物治疗:目前尚无治疗脑瘫的特效药物,为缓解手足徐动型的多动,可试用小剂量安坦,以改善肌张力。对小年龄组,尤其是2岁以内的脑瘫患儿可给予营养脑细胞和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1.脑活素类(包括国产丽珠赛乐和脑多肽等):6个月内2-5ml/d,6个月以上5-10ml/d。≥1岁10ml/d。每日1次静滴,连用10天,10天后视情况每周1-2次静滴。2.胞二磷胆碱:每日15-20mg/kg,不超过0.25g,可与脑活素类同时静滴。3.丹参注射液:3个月内4ml/d,至6个月6ml/d,至1岁8ml/d,>1岁10ml/d,与脑活素类同时应用。4.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toxinA,BTA)靶肌肉注射:BTA是一种剧毒性嗜神经生物毒素。能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结合,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肌肉发生失神经支配现象。因而可缓解肌肉痉挛,使脑瘫患儿痉挛性畸形得到改善,为康复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因BTA剧毒,不可滥用。(六)护理:抱姿,要两腿分开,坐位时亦应两腿分开,防止髋关节内旋畸形,同时坐位时应足背保持上抬90o,以防止足下垂。经常进行踝、膝关节活动,防止挛缩畸形。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一般治疗:对行动不便的患儿的生活和饮食要进行管理,防止营养不良及褥疮的发生,心理和教养方面要积极鼓励,配合锻炼和治疗,防止自卑心理。(二)运动锻炼和理疗:运动锻炼收效最大,对有肌肉肌腱挛缩者要先从被动运动开始,伸展肌肉和肌腱,积极鼓励患儿主动运动,必要时在器械上锻炼。在体育锻炼基础上配合理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疗效。(三)手术治疗:对运动锻炼及理疗效果欠佳的患儿可做矫形手术,改善肌肉和肌腱的挛缩。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有一定疗效。(四)药物治疗:在改善肌张力过强上可选用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妙纳),每日2~3mg/kg,分3次口服。也可用dantroiene,是一种苯妥英钠的衍生物,开始每日2mg/kg,分2次口服,逐步加量直至肌张力过强获得改善,但总量不超过每日400mg。Baclofon是一种GABA激动剂,开始每日5mg,分3次口服,渐增加剂量,最大一日不超过60mg。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一)治疗原则:1.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婴儿运动系统正处发育阶段,早期治疗容易取得较好疗效。2.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3.采取综合治疗手段除针对运动障碍外,应同时控制其癫痫发作,以阻止脑损伤的加重。对同时存在的语言障碍、关节脱位、听力障碍等也需同时治疗。4.医师指导和家庭训练相结合,以保证患儿得到持之以恒的正确治疗。(二)主要治疗措施:1.功能训练:(1)体能运动训练(physicaltherapy,简称PT):针对各种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进行物理学手段治疗,目前常用Vojta和Bobath方法,国内尚采用上田法。(2)技能训练(occupationaltherapy,简称OT):重点训练上肢和手的精细运动,提高患儿独立生活技能。(3)语言训练:包括听力、发音、语言和咀嚼吞咽功能的协同矫正。2.矫形器的应用:功能训练中,配合使用一些支具或辅助器械,有帮助矫正异常姿势,抑制异常反射的功效。3.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痉挛型,目的是矫正畸形,恢复或改善肌力与肌张力的平衡。4.其他:如高压氧舱、水疗、电疗等,对功能训练起辅助作用。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虽然脑部病变是静止、非进行性的,但四肢痉挛性瘫痪如不进行治疗和锻炼,原来可行走的患儿最终会因肌肉肌腱挛缩而坐轮椅或卧床不起,脑瘫越早干预治疗,功能也可越大程度地恢复。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脑瘫现尚不能彻底治愈。只能使瘫痪的肢体或肌肉的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因脑瘫轻重不一,目前尚无评断疗效的统一标准,我国仍沿用Bayley婴儿发育量表,包括精神发育量表(163项)和运动量表(81项),临床可以根据治疗前后量表的改变来评估疗效。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的成因缘于母体虚弱、感受邪毒,影响胎儿发育,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难产、外伤等引起后天损伤。主要病机转归为肝肾不足,元气不充,脉络不畅,肢体不用,脑髓空虚。病位涉及肾、肝、脾、心。中医治疗本病以培补肝肾,健脾养心为基本原则。原有数据库资料脑性瘫痪以肢体瘫痪,不自主异常动作,智力低下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语言障碍,视、听觉障碍,抽搐等症。本病证候繁杂,但辨证不外先天不足及后天失养,临证时应执简驭繁,抓住要点,先分病因,再辨虚实,随证施治。(一)肾精不足:肢体瘫痪,痿弱不用,颈软不支,立、行困难,囱门闭迟,智力低下,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微无力。分析:本证由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所致。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筋骨不健,故肢体痿弱、瘫痪、立、行困难。脑髓不充,故智力低下,精神不振。(二)肝肾阴虚:肢体瘫痪,筋脉拘急,肌肉萎缩,手足徐动,足履不正,语言不利,时有抽搐,烦躁易怒,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分析:本证由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致。肝肾精血不足,不能营注于筋骨,故见肢体瘫痪。阴亏虚热内生,引动肝风,故见筋脉拘急,手足徐动,时有抽搐。(三)脾胃虚弱:肢体瘫痪,神情呆滞,智力低下,口软唇弛,咀嚼无力,涎出不禁,面色萎黄,泛恶纳呆,舌质谈,苔白,脉沉弱。分析:本证由脾胃不足,生化乏源所致。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筋骨肌肉失养,故见肢体瘫痪。气血不足,脑髓不充,故见神情呆滞,智力低下。脾主唇口之肌肉,脾虚则口唇软薄,咀嚼无力。(四)瘀阻脑络:肢体痿弱不用,或四肢麻木,智力减退,毛发枯槁,肌肤甲错,四肢厥冷,舌质紫暗,脉细涩。分析:本证由病程迁延,络脉不通所致。久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络脉痹阻,故见肢体痿弱不用。血脉不通,故见四肢麻木及四肢厥冷等症。原有数据库资料治疗重在扶正固本,培补脾肾。(一)辨证选方:1.肾精不足:填精益髓,补肾壮骨。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药、枸杞子各12g,山茱萸、杜仲、牛膝各10g,菟丝子、紫河车粉各3g。智力低下加冬虫夏草、菖蒲;畏寒肢冷,面色s白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2.肝肾阴虚:补肾养肝,熄风潜阳。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赤白芍、麦冬、龟板各12g,生地、阿胶珠、地龙各10g。肢体抽搐加全蝎、博蚕;潮热盗汗加黄柏、生石决明;筋脉拘急、肌肉萎缩加木瓜、当归。3.脾胃虚弱:补脾健中,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薏苡仁、茯苓各15g,党参、白术、当归各10g,远志、陈皮各6g。智力低下加菖蒲、郁金;涎出不禁加益智仁;泛恶纳呆加厚朴、神曲。4.瘀阻脑络:活血化瘀,醒脑通络。方药:通络活血汤加减。赤芍、当归、鸡血藤各12g,桃仁、丹参各10g,川芎、红花、地龙各6g。四肢麻木加乳香、没药;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加熟地、何首乌。(二)中成药:1.益髓冲剂:功能补肾填精。适用于本病属肾精不充,肾阳不振者。6月以下每服3.75g,6月-2岁每服5g,2岁以上每服7.5g,每日2次。2.小儿智力糖浆:功能滋阴益肾,补心益智。适用于本病所致的智力低下。6月以下每服5ml,6月-2岁每服7.5ml,2岁以上每服10ml,每日3次。3.偏瘫复原丸:功能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本病屑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者。6月以下每服1/4丸,6月-2岁每服1/3丸,2-6岁每服2/3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4.补中益气丸:功能补中益气。适用于本病属气虚血弱,脾胃不健者。6月以下每服1/4丸,6月-2岁每服1/3丸,2-6岁每服2/3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三)单方验方:1.治瘫散:桑寄生10g,桑椹子10g,五加皮10g,木瓜10g,伸筋草10g,当归7.5g,桑枝7.5g,淫羊藿7.5g。共研细末,每次1.5g,日服3次。适用于本病肝肾亏损者。2.鹿茸益智散:鹿茸20g,云木香20g,羌活20g,益智仁10g,鸡内金50g,石菖蒲30g,茯苓30g,羚羊角粉2g。上药共为细末,每次3g,日服2次。适用于本病智力低下,语言落后者。3.治五迟方:鹿角(镑)6g,枸杞子、熟地、云苓各10g,党参6g,当归、白芍、山药、菟丝子各10g,怀牛膝6g。水煎服,每日1剂。功能益肾健脾,适用于本病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者。4.补肾健脑片:人参2g,鹿茸1g,白术2g,云苓2g,熟地2g,砂仁1g,炙甘草2g,杜仲2g,巴戟天2g,山萸肉2g,肉苁蓉2g。按上述比例制成片剂,每片0.3g。1岁以内每服0.5-1片,2岁以上每服2-3片,日服3次。适用于本病坐、立、行迟,智力低下者。(四)针灸:1.体针:主穴百会、大椎、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关元。智力低下加四神聪、印堂;下肢瘫痪加环跳、秩边、阳陵泉;腕下垂加外关、阳池;足内翻加绝骨、昆仑;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4-5个,予补法或平补平泻,不留针,每日1次,2-3月为1疗程。停1-2周后,可继续第2疗程。2.头针:主取运动区,可酌情配取语言二区、三区,视区,平衡区,舞蹈震颤区等。用26或30号针,快速捻转针柄,每分钟200次,持续2-3分钟,留针5-10分钟,再重复上述治疗,捻针2-3次,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治疗中应注意严格消毒,避免头皮感染。(五)推拿按摩:头部选百会、印堂、太阳、风池穴,上肢选肩k、肩井、曲池、尺泽、合谷穴,下肢选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溪、太冲、昆仑穴。失语加哑门、天柱穴;舌斜视加瞳子s、睛明穴,此外必须加推督脉。施术顺序为四肢-头-脊柱。手法宜平稳,由轻渐重,以不引起肌肉痉挛性收缩为要。一般先用摩法,逐渐改用揉法、滚法,推四肢时,由肢体远心端逐渐推向近心端。每次15分钟,隔日1次,3月为1疗程。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脑性瘫痪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目前倾向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共同应用于临床。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亏,水不涵土,宗筋不利,治以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有龟板、鳖甲、牡蛎、生地、玄参、白芍、阿胶等。若见有手足徐动,中医属血虚肝旺,治以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药为生地、玄参、党参、丹参、当归、茯神、远志、五味子、珍珠母等。智力低下明显者,西药可用谷氨酸,γ-氨酪酸等促进组织代谢的药物,中药则应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远志、菖蒲、郁金、紫河车粉等,以醒脑益髓。(二)针刺和推拿是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防止肌肉萎缩及促进瘫痪肌肉的功能恢复十分有益。因本病属慢性病,肌肉痿弱失用,针感多较迟钝,故治疗宜多取穴,行针及推拿手法宜相对较重。临床尚可采用脑活素等药物做穴位注射,以改善肌肉功能,促进疾病康复。1.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P2322.迟兆富主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P2393.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P4104.陈吉庆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3035.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4666.原有数据库资料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