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毒素摘抄肉毒毒素是由厌氧的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是已知最毒的微生物毒素之一,它能引起死亡率极高的
肉毒中毒。最早发现的肉毒中毒是一种全身性的食物中毒,发生在19世纪末。肉毒中毒可能从开始即与人类相伴,原始的记载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罗马王朝,但是最早对食物源性肉毒中毒的临床症状作描述的还是德国医生和诗人JustinusKerner,时间为1817---1822年,他把这种疾病车称做“腊肠中毒”,因为它在当时主要由进食腊肠引起。他不仅发现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毒素引起的,而且还萌发了可将肉毒毒素用作临床治疗药物的理念。1820年,Kerner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腊肠中毒的专题文章。1822年在总结其肉毒毒素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他发表了第二篇文章,述及对155例肉毒中毒病人的临床分析和小结,还包括对动物实验和他本人的献身实验。通过临床症状和他自身的实验观察断定,肉毒毒素能阻断周围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而感觉的信息传递则不受损害。他精确地描述了受累肌肉的和自主性的症状、体征,与当今熟知的别无二致。中国肉毒中毒早已存在,但直到1958年才为北京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吴朝仁在新疆查布查尔县证实。所谓查布查尔病即当地锡伯族人嗜食面酱的中间产物-----“米松糊糊”引起的肉毒中毒。《肉毒中毒---查布查尔》调查报告的发表,引起了全国卫生界的极大关注。至今,中国有19个省报道了肉毒中毒病例,3个省报道了可疑病例,据不完全统计,1958―2002年,新疆发生了肉毒中毒965起,3053例,死亡311人,病死率是10.18%。在全国肉毒中毒事件中,新疆占80%以上,青海占5.5%左右,西藏、山东、河北、河南、宁夏、内蒙、甘肃、等各有报道中国西部地区为肉毒中毒高发区,特别是新疆,每年均有多期暴发流行.,型别分布,新疆以A型为主(约85%)青海、西藏以E型为主(95%)内地各省以B型为主。中毒食品主要为发酵豆制品占71.5%,肉类占12.9%,发酵面制品占8%,臭鸡蛋是1.6%左右及其他20种。随着肉毒毒素成功地用于斜视治疗,肉毒毒素已成为眼睑痉挛、
面肌痉挛、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第一线治疗药物,对其它类型的局部肌障碍治疗。A型肉毒毒素对成人和儿童的局部肌张力障碍和痉挛状态的良好效果和主导作用。近年,A型肉毒毒素又被成功地用于局部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如
手足多汗症、
腋臭、多涎症的治疗及美容除皱,在美容除皱中又外发现它对偏头痛的神奇疗效,从而扩展到对疼痛综合征如紧张性头疼、肌筋膜痛、下背痛和肌肉触发点痛等的治疗,肉毒毒素特别是A型肉毒毒素目前已在50余种疾病或病症的治疗中使用,使用的范围和领域涉及神经科、眼科、康复科、消化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整形外科、儿科,甚至疼痛临床等。根据毒素进入人体内途径不同,将肉毒中毒分为常规的和非常常规的两类。常规性的肉毒中毒包括食物源性肉毒中毒,创伤性肉毒中毒和婴儿肉毒中毒;非常规性肉毒中毒包括注射性肉毒中毒和吸入性肉毒中毒。中国以食物源性肉毒中毒为主,约占发病率的99%。A型肉毒毒素临床应用和经验积累证明,它是解除颈肌张力障碍颈、肩疼痛、运动神经元损伤性痉挛状态的疼痛,贲门失驰缓征病人疼痛,肛裂病人肛痛的有力工具,而且解痛效果明显,缓解时间较长。原以为这与肌
肉痉挛被解除有关,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疼痛的减轻程度远远大于肌肉的松弛程度,提示A型肉毒毒素还可能有止痛作用。上述A型肉毒毒素针对传入神经的实验依据,也许是疼痛缓解的一个因素。20余年临床应用说明,肉毒毒素治疗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已被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认识并接受。随着老作用机制探索的深化和新作用机制的发现,适应症日益增多更受关注和青睐。但它疗效维持时间短,需要反复注射;一般讲,副反应轻微,短暂,不治而愈,但有的有副作用反应;抗体的产生则妨碍它的继续使用和寿命,加上肉毒毒素的疗效和副作用还受到注射技术和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是它的严重不足和缺点。所有在具体应用中一定要做作全面权衡,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并通过正确使用避免和减少其缺点和不足,使肉毒毒素真正成为接触病痛;提高生活治疗的良药。目前国际市场上流通着3种A型肉毒毒素制品,即美国BOTOX.、英国Dysport和中国的衡力BTXA..BOTOX每瓶100U毒素,采用干冰运输,储存在-5―-20度。使用时以0.9%无防腐剂的灭菌生理盐水溶解,并按不同适应证做不同解释,因生理盐水无缓冲能力,最好将溶液pH校正为7.0。稀释液注入瓶中适应轻轻摇晃,以免毒素失活而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