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15:41:45 来源:www.studa.net
缺血性心肌病60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2.2临床特点本病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后期则两侧心脏均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反复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心力衰竭是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本组58例发生心力衰竭,且以心功能Ⅲ级、Ⅳ级居多。现在认为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心脏损伤,引起心脏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减退,其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包括心肌细胞的肥大、凋亡和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2]。多型性、难治性心律失常也是缺血性心肌病的特点之一,心肌缺血、坏死、瘢痕形成是产生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心律失常又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心电图的表现无特异性,可有STT改变、病理性Q波、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等。本组均有心肌缺血的表现,部分有心律失常。胸片可见心脏普遍增大,以左室增大为主,多伴有肺淤血表现,本组有类似改变。
2.3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上有明确冠状动脉疾病、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征象时应考虑缺血性心肌病,但需除外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的心力衰竭,以及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尤其需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后者多见于中青年,无明确冠心病病史。但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没有明确的病史可循,如有高血脂症、高血压、高血糖、吸烟和冠心病家族史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也应考虑本病。
2.4预防与治疗原则本病的预防在于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去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调整血脂、降低血糖、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改变生活方式,防止发生或再发生心肌梗死。治疗在于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的营养,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是以修复衰竭心肌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阻断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和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环,以达到改善症状、延缓和逆转心肌重塑的发展、降低住院率、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3]。
2.5药物治疗的选择本病治疗以控制心力衰竭为主。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由过去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临床经验治疗,转变为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同时根据病情使用洋地黄药物、血管扩张剂。多个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ACEI优越于直接的血管扩张剂,不论有无心力衰竭的症状,所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失调的患者能从长期ACEI治疗中获益,本组60例均使用ACEI。如患者能够耐受,ACEI的剂量应逐步递增至靶剂量维持量,如卡托普利起始剂量为6.25mg,靶剂量为50mg~100mg,均为3次/d,口服;依那普利起始剂量为2.5mg,靶剂量为10mg~20mg,2次/d口服,低剂量的ACEI仍然有效。循证医学亦证实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延长舒张期,有利于逆转心室重塑,对所有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有益。本组30例(心功能Ⅱ级~Ⅲ级)均使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应用时从极小剂量开始,每2周根据病情增加剂量,直到目标剂量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即使临床症状未见改善,也应维持长期治疗,以降低主要心脏事件的危险。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导致临床症状恶化,应当避免[4]。
【参考文献】 [1]李建平.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附28例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4,24(3):12. [2]苏静怡,李澈,苏哲坦.心脏:从基础到临床[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72377.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9. [4]颜红兵,柯元南.美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576630.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