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时间 : 2009-11-30 12:10:36 来源:www.med66.com

[摘要]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cardiomyopathy)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心肌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其临床特点是心脏不断扩大,发生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缺血性心肌病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多为多支病变,心脏逐渐扩大,左室功能明显受损,左室射血分数<=35%.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多属于冠状动脉严重粥样硬化性病变,少数是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或冠状动脉炎症引起。

  病理改变心脏增大,重量增加,可达450~830g,心室壁厚度与心脏增大不成比例,厚、薄交错不均匀。心腔以左心室扩大为主,严重者双心室均扩大,心脏外形呈球状。组织学检查见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伴有肥大、萎缩的心肌细胞。纤维组织在心肌也可呈灶性、散在性或不规则分布。电镜显示心肌有广泛的损害,在毛细血管和心肌细胞之间有线粒体损害、肌原纤维断裂、分离和较多胶原沉着。

  临床表现

  一、心脏增大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脏逐渐增大,以左心室为主,后期两侧心脏均增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

  二、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多逐渐发生,先有左心衰竭,然后接着右心衰竭,出现相应的症状。

  三、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一旦发生将持续存在,其中以期前收缩(室性或房性)、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有些患者在心脏无明显增大时已出现心律失常。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心电图部分病人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图形。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包括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可见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中以期前收缩(室性或房性)、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

  2、胸部X线检查心影增大和不同程度的肺血增多。胸部X线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则提示缺血性心肌病可能。

  3、超声心动图明确心脏扩大的某些原因,以除外冠心病并发症,以及其他心脏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呈节段性减弱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4、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201TI显像示灌注缺损,如发生固定性关注缺损超过左室壁的40%,高度提示缺血性心肌病可能。

  5、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确立对本病的诊断。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受损的部位,明确是否有其他冠状动脉疾患。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明确的冠心病病史,排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诊断本病并不困难。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帮助确诊。

  鉴别诊断本病要考虑与心肌病(特别是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心脏病、内分泌性心脏病等相鉴别。

  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的营养,控制心力衰竭,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1、药物治疗首先应限制体力活动和钠盐的摄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小剂量的洋地黄如地高辛0.125~0.25mg/d和利尿剂。还可同时使用小剂量β阻滞剂如阿替洛尔6.25~12.5mg,2次/天或美托洛尔12.5~25mg,2次/天,对改善症状有益。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时传导阻滞有阿-斯综合征者,应尽早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2、外科手术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的预后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左室功能,后者较前者更重要。总的5年和7年存活率分别为45%和34%.主要死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猝死。有报道说心衰逼供人的50%死于猝死及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缺血性心肌病(is...”相似的文章

更多>>

缺血性心肌病疾病

对于缺血性心肌病的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大,ST段压低,T波改变,异常Q波及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心脏传导阻滞等,...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