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30 05:38:50 来源:www.clin-lab.com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 正常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平均为 120天,故体内红细胞每天约有1/120衰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正常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平均为120天,故体内红细胞每天约有1/120衰老而被破坏,骨髓则产生相应数量补偿以维持平衡。
正常人骨髓具有6~8倍的代偿造血功能,当红细胞的破坏程度较轻,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足以补偿其损耗时,可不发生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如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至15~20天以下,破坏速度超过骨髓的代偿造血能力时,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一、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一)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1.红细胞膜缺陷:常见的有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HS)、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口形细胞增多症。2.红细胞酶缺陷:常见的有丙酮酸激(PK)缺陷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3.珠蛋白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二)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1.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性贫血、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非免疫因素: (1)生物因素:感染、生物毒素(如蛇毒)、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2)化学因素:化学物质和化学药物。(3)物理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严重烧伤。此外,尚有红细胞获得性膜缺陷,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二、按溶血的部位分类: (一)血管内溶血(intravascularhemolysis)红细胞在血循环中以溶解方式破坏。(二)血管外溶血(extravascularhemolysis)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被吞噬细胞吞噬而破坏,特别是通过脾脏时被破坏。(三)原位溶血(hemolysisinsitu)幼红细胞未成熟就在骨髓中被破坏。又称红细胞无效性生成(ineffectiveerythropoiesis)。
三、临床分类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 1.急性溶血:红细胞在血管内以溶解方式破坏。破坏数量多、速度快,临床症状常较为明显,并伴有高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或含铁血黄素尿。 2.慢性溶血:红细胞多在脾脏被破坏,破坏数量较少、速度较慢,临床症状一般较轻,血中游离血红蛋白轻度增高,不伴有血红蛋白尿或含铁血黄素尿。
溶血性贫血确诊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首先必须确定是否存在溶血。因此需要有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和红细胞代偿增生两方面的实验室检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