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9 00:25:12 来源:www.0514zx.com
各心理学流派对神经症发病机制的解释
神经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因各种躯体或精神不适感,或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而苦恼。神经症一词最初由W・卡伦于1769年提出,认为它是因功能障碍而造成的感觉、运动异常。19世纪末D・让内将神经症分为癔症和神经衰弱两大类。20世纪初S・弗洛伊德将神经症分为现实性神经症、精神神经症、混合神经症和边缘病例4大类。1968年再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I)认为焦虑是神经症的重要特征。新版DSM-III-R(1987)则把各种神经症归类于情感性障碍、焦虑性障碍、人为性障碍、躯体性障碍和分离性障碍之中,不再强调使用"神经官能症"这个名称。《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1989)把神经症分为: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性神经症等。其共同特点是:(1)常因不健全的个性与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起病;(2)可表现为精神和躯体症状,但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病理形态变化;(3)除部分癔症病人外,一般意识清楚,病人与外界没有失去联系;(4)病人对疾病状态有自知力,要求治疗,人格一般没有障碍,也不会把自己病态的主观体验和想象的东西与外界现实相混淆,行为虽可有改变,但一般仍然可以保持在社会许可的范围之内。这组疾病可急可缓、症状多样,病理体验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病后给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神经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公认的解释,一般来说同精神因素、个体素质、躯体因素等有关。不过,对神经症发病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以下是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其的不同解释:1、精神分析的解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理解所有神经症的关键。当本我的情欲与攻击驱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调节这类驱力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假如这些防御机制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为了替代本能欲望冲动,神经症性冲突就产生了。由于本我要寻求的表现的本能冲动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就很难意识到其冲突的真正对象,因此就体验到莫名的恐惧、焦虑。所以,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神经症最基本的核心症状。当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时,则表现为癔症的转换性症状;焦虑被分离出意识时,则表现为癔症的分离性症状;当焦虑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则表现为恐惧症;当焦虑被隔离开时,则表现为强迫症;如果焦虑被直接体验,则表现为焦虑。这些症状可理解为"妥协形成"或自我企图来整合自我驱力、超我与现实的结果。在精神分析看来,从上述理论假设出发,有两类情况最容易引发神经症:恋母情结和性心理发展的固恋。下面就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由性心理发展的固恋而引发的神经症。这类神经症的出现,通常表现为固恋或退行于其性心理发展的某个早期阶段。这些疾病可能由于病人遇到与早期生活中的创伤性经历相应的现实境遇所激发。潜意识幻想与情感被激活,复苏了原来的矛盾冲突。由此推论,可能由于这种固恋,个体到了成年仍保持完美主义的和仪式的行为,如患强迫性神经症的人被认为是固恋在肛门欲水平。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