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9 12:26:04 来源:qkzz.net
枢椎齿状突由于解剖及位置结构复杂,该部位的骨折x线平片极易漏诊。作者收集本院近年经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确诊的30例枢椎齿状突骨折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薄层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价值,并比较ct与x线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能力。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2002年1月至2006年5月在本院经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确诊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30例,均为外伤,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5~60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18例,跌落伤8例,坠落物砸伤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26例,颈部活动受限20例,完全性瘫痪3例,不全性颈髓损伤表现2例。所有患者先行常规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摄片后,再行螺旋ct扫描并实施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部分行曲面重建(cpr)。
1.2扫描方法
使用美国gehispeedfx/i双排螺旋ct机,标准仰卧位,扫描平面尽量与第2颈椎椎体下缘平行,扫描范围从环枕关节至c3椎体下缘。层厚2mm,层间隔2mm,床速7mm/s,螺距1.0。对不能与第2颈椎椎体下缘平行的患者采用非螺旋轴扫,层厚1mm,层间隔1mm。
诊断骨折的原则:(1)x线片与ct均显示的骨折。(2)仅在x线片或ct上显示的骨折。以此进行ct与x线对骨折的检出率的比较。
30例确诊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患者中x线检出20例(66.7%);ct从轴位像上检出25例(83.3%),mpr图像上诊断28例(93.3%),而结合轴位ct图像及mpr图像,ct诊断所有骨折,准确率达100%。并根据轴位ct图像及mpr图像进行anderson-d.alonzo分型,型2例(6.7%),型20例(66.7%),型8例(26.7%)。
3.1解剖基础与骨折分型
枢椎齿状突分为头部、颈部、基部,其游离端膨大处为头部,下方稍细处为颈部,枢椎和两侧上关节突之间部分为基底部。枢椎齿状突与椎体在少年时为软骨板,随年龄增长而骨化,至青壮年时以软骨岛形式存在,老年则完全骨化[1]。齿状突尖部有齿状突韧带,附着于枕骨大孔前正中缘,两侧有附着于枕骨髁内侧缘的翼状韧带,后面有寰椎十字韧带。
生物力学实验中的研究表明,水平剪切与轴向压缩力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主要原因[2]。齿状突骨折有多种分类方法,目前多采用anderson-d.alonzo分类法,根据齿状突骨折部位将骨折分为三型:型(齿状突尖端骨折),约占4%,为稳定性创伤。型(齿状突基底部横行骨折),约占65%,为不稳定性骨折。型(通过齿状突基底部并延入枢椎椎体骨折),约占31%[3]。该分型方法对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判断骨折的预后极具指导意义[1]。本组病例分布比例与此相似。
3.2影像检查
x线平片可根据骨折线、局部成角,椎前软组织肿胀等x线征象而作出齿状突骨折诊断。但由于寰枢椎解剖关系复杂及x线影像重叠,易漏诊从而延误治疗。且即使作出了齿状突骨折诊断,由于x线平片的局限性,难以对齿状突骨折作出准确分型,对椎管情况亦难以精确显示,不利于治疗手段的选择[4]。本组病例也显示x线平片对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ct。
ct图像则克服了x线平片的局限性,易于显示与周围结构重叠部位的骨折线及骨折片x、y平面移位情况,但不易显示与扫描线平行或近于平行的骨折线及细微骨折。薄层ct扫描克服了部分容积效应影响,使病变显示更清晰。在此基础上,再以ct的多层重建技术(mpr)行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必要时辅以任意曲面重建,能直观地观察齿状突骨折情况及椎管有无狭窄,并能观察有无合并附件骨折及寰枢关节脱位。更重要的是,它可避免与扫描平行的齿状突骨折线的漏诊,而且骨折片向各方向移位情况。由于有上述优点,故能对齿状突骨折作出准确分型,根据骨折稳定性而指导临床治疗。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