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鼠疫

鼠疫应该如何治疗

时间 : 2009-11-29 09:29:31 来源:www.xilu.com

[摘要]

  治疗措施

  (一)患者隔离 患者应隔离在孤立建筑物内,病区内应做到无鼠、无蚤,病人须经仔细灭蚤、淋浴后方可收入。肺鼠疫患者应独室隔离。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或局部分泌物培养第3天1次,检菌3次阴性;肺鼠疫痰培养第3天1次,6次阴性,始可出院。

  (二)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及足量水分,并按需要静脉内补液。烦躁不安、局部淋巴结疼痛者,给予镇静、止痛药。呼吸困难者给氧,出现休克、DIC、心力衰竭等作相应处理(参阅51节“感染性休克”章)。对严重毒血症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100~300mg氢化可的松静滴,但必须与有效抗菌药物同用。

  (三)局部处理 肿大淋巴结可用抗菌药物外敷,其周围组织内注入链霉素0.5g。已软化者可切开排脓,宜在应用足量抗菌药物24小时以上方可进行。眼鼠疫可用四环素、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皮肤鼠疫可用抗菌药液湿敷、冲洗或抗菌药软膏外敷。

  (四)抗菌治疗 必须争取早期足量和注射给药,轻症也可口服。首剂宜大,疗程视不同病型而异,热退后继续用药4~5天。

  氨基糖甙类最为有效,早期以静注为宜。

  庆大霉素成人每日160~320mg,分次静滴,疗程7~10日。链霉素宜用于腺鼠疫等较轻病例,成人每日肌注2g,2~4次分给,热退后改为每日1g,疗程同上。肺鼠疫病例须用较大量,如庆大霉素首剂为160mg,继每6小时80mg静滴;链霉素首剂为1g,继每4小时0.5g,热退后改为每6小时0.5g,用药5~7日。氨基糖甙类若与四环素或氯霉素合用,则剂量可酌减。卡那霉素比较少用,成人每日1~2g。氨基糖甙类偶可导致赫氏样反应(Herxheimertypereaction)。

  四环素和氯霉素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成人每日3~4g,分4次口服。不能口服时改静滴,但四环素的每日量不宜超过2g;热退后即改口服,每日1.5~2.0g,续用6日。

  磺胺药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常用者为SD,首剂2~4g,继每4小时1~2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正常3~5天后停药。双嘧啶(含SD400mg,TMP50mg)或复方SMZ也可采用,每日3~4次,每次2片,热退后改为每日2次。

  处理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以联合用药为宜,首选为链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次选为庆大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早期足量给药为成功关键。抗鼠疫血清现已少用。

  在流行地区从事高危职业者及接触鼠疫杆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考虑使用甲醛灭活的全菌菌苗,每6个月重复接种一次。短期进入疫区的旅游者可服用四环素或复方SMZ预防。拟诊为肺鼠疫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而腺鼠疫只需认真洗手预防。与肺鼠疫患者接触者,可服用四环素250mg,每日4次。有呼吸道症状或发热者,应接受医疗观察。

  森林啮齿动物的鼠疫可传播至城市鼠类,构成长期威胁。预防取决于控制城市老鼠数量和处理其排泄物以及监测野生动物及其捕食者。避免接触病兽及其尸体,并使用蚤类驱避剂。目前,尚无消灭野生动物鼠疫的可行措施。在流行地区,减少居住环境里啮齿动物的栖息地是重要的。在用药物毒杀家庭周围的啮齿动物之前,应先控制昆虫,以防动物身上的蚤类转而来叮咬人或家畜。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应用抗菌药物后,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败血症、脑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疗时几无一幸免,如及早积极处理,则每可转危为安。

相关新闻关键词:鼠疫・青藏铁路沿线动物鼠疫流行模式摸清・鼠疫曾三次在全球流行恐怖催生卫生革命(组图)・叶昌金:由鼠疫来了蒙田跑了看黄苗子告密相关论坛・女性论坛・星星知我心・[娱乐任我行]自由论坛・
关键词: 鼠疫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鼠疫应该如何治疗”相似的文章

更多>>

鼠疫疾病

1.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则因出血程度而异,血小板可减少,肠炎型者可有血样或黏液血便。 2.细菌的分离和鉴别 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一般检查程序...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