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09:35:33 来源:www.yongyao.net
病因与发病机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是由于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使血小板在肝脾被吞噬破坏导致血小板明显减少临床出现出血症状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①急性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病前1~3周有病毒感
①急性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皮肤和黏膜出血严重,皮肤和黏膜可见瘀点、瘀斑,严重者呈大片瘀斑或血肿;口腔黏膜可有血疱,牙龈渗血;肝脾不大或轻度肿大;颅内出血者可有神经系统体征。②慢性型多为青年女性,起病缓慢,出血一般较轻,有头昏、疲乏无力,鼻衄或牙龈出血,成年女性月经过多。病程迁延数年,常反复发作,并可有轻度脾肿大。
根据出血征象,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脾不大或轻度增大,并注意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即可成立。
目的是控制出血,减少血小板破坏,提高血小板数量。首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2mg/kg,每日1次或分3次,口服;血小板正常并稳定后,逐渐减为维持剂量,疗程3~6个月。血小板<20×109/L,伴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或需接受较大手术的患者用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用5天。免疫抑制剂,可选用长春新碱1mg,持续静脉滴注8~12h,1次/周,3~6次;依托泊苷(足叶乙甙)60~100mg/m2;静脉注射;大剂量环磷酰胺也可应用;有服用激素禁忌证者、激素治疗无效者,或需服较大剂量激素维持治疗者,可行脾切除术;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或需接受较大手术的患者可进行血小板输注。(2006.06.28)
来源:《实用社区医师手册》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