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08:11:59 来源:www.clinixoft.com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弯曲菌感染Campylobacterinfection弯曲菌病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弯曲菌感染是指由弯曲菌属细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人和动物均可被感染,主要引起腹泻,肠道外器官的局灶感染和菌血症,在已知弯曲菌中引起人感染的最常见细菌有空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弯曲菌病(campylobacteriosis)又名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jejuni)或空肠-结肠弯曲菌(C.jejuni/coli)引起的一种新的急性腹泻人兽共患传染病。本菌属有许多"种"及若干"亚种",均有致病性,主要引起人和动物腹泻及动物流产。临床上以发烧、腹痛、关节痛、腹泻等为主要特征。个别病人表现为菌血症、毒血症。1931年确认空肠弯曲菌为牛冬痢的病原体,1947年Vinzent从败血症患者血中检出该菌,1972年,比利时学者Butzler首次证实弯曲菌可引起人类急性腹泻。1977年Skirrow在特定条件下顺利地分离出弯曲菌,使本病的研究有了迅速发展。1980年,国际系统细菌学委员会将弯曲菌分为空肠弯曲菌(C.jejuni)、结肠弯曲菌(C.coli)、胎儿弯曲菌(C.fetus),又分胎儿亚种及性病亚种;唾液弯曲菌(c.sputorum)及其亚种粪弯曲菌。近年来弯曲菌属已公认的约有12种和亚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地的检出率均有迅速增长,发病率明显升高,已成细菌性腹泻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检出率超过志贺菌与沙门菌。在发展中国家,本菌感染成为严重的肠道病及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在急性腹泻中仅次于志贺菌和沙门氏菌感染。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弯曲菌是一属有动力,无芽胞的革兰阴性逗点状弯曲细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13种弯曲菌。有些弯曲菌,如胎儿弯曲菌,唾液弯曲菌还可进一步分出亚种。其抗原结构复杂,主要含有O、H和K抗原。弯曲菌为微需氧菌,在含5%氧气、10%二氧化碳和85%氮气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所有弯曲菌能在37℃生长,但空肠弯曲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42℃。应用含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更适合于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弯曲菌的抵抗力不强,但耐酸,在低温条件下(4℃)细菌可生存3~4周。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弯曲菌为革兰染色阴性菌,是严格的微嗜氧菌,形态细长,呈弧形、螺旋形、S形、C型或海鸥展翅状等多形态小杆菌。一端或两端各有一根鞭毛,暗视野镜下活动活泼,呈标枪样向前迅速而过。最适生长环境是含5%氧气、10%二氧化碳、85%氮气。空肠、结肠弯曲菌在42℃中生长良好,菌落呈灰色、有光泽、不溶血,但在25℃则不能生长;而胎儿弯曲菌在25~37℃生长良好,在42℃生长极差。弯曲菌无芽胞、无荚膜,其生化特性为不分解和不发酵各种糖类、不分解尿素,氧化酶或过氧化氢酶阳性。空肠、结肠弯曲菌在含3.5%氯化钠培养基中不生长,对甘氨酸耐受性试验和H2S生长试验均呈阳性。而胎儿弯曲菌对上述试验均呈阴性。有人认为,马尿酸水解试验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试验阳性系空肠弯曲菌的生物标志,有助于区别其他肠道弯曲菌。目前弯曲菌分类学发展迅速,可能有9种是人类病原体,即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弯曲菌胎儿亚种、海鸥弯曲菌(C.laridis)、猪肠弯曲菌(C.hyiontestinalis)、同性恋弯曲菌(C.cinacdi)、芬内尔弯曲菌(C.fenneline)、上突状弯曲菌和勃茨勒弯曲菌(C.butzleri)。空肠弯曲菌的血清型多达几十种,仅少数(5%)菌株未能分型,常见的血清型为1、2、3、4型,可用玻片凝集法检测。弯曲菌有对热稳定的O抗原和对热不稳定的H和K抗原。此菌有侵袭力,既有内毒素也分泌外毒素,如肠毒素。本菌易被干燥、直接阳光及弱消毒剂杀灭。对热敏感,60℃20min即可杀死,但耐寒冷,4℃的粪便、牛奶中可生存3周,水中生存4周。肉类经冷冻保存3个月仍可检出此菌。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大多数野生和家养动物,包括家禽、家畜、鸟类均可被弯曲菌感染,引起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大多数感染动物可终生带菌成为弯曲菌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食物或水,经口传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播。(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在发达国家,发病高峰年龄为1岁婴幼儿和20~29岁青年,在发展中国家,发病者主要为2岁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数减少。(四)流行特征:弯曲菌感染较为常见,在急性肠炎患者中,空肠弯曲菌检出率一般为5%~14%。全年均可感染和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空肠弯曲菌感染可见于既往健康者,胎儿弯曲菌感染主要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艾滋病和老年患者。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地区分布:弯曲菌感染呈世界性分面,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发达国家多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到此菌,无症状带菌者极少。而发展中国家却有相当比例的健康带菌者,近年来,世界各地检出率均有迅速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中,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其他欧洲国家,已成为细菌性腹泻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检出率超过志贺菌与沙门菌。在发展国家,本菌感染也为一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及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因,在急性腹泻中仅次于志贺菌和沙门菌感染。我国细菌性腹泻中仍以痢疾杆菌为主要致病菌,沙门菌次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儿童检出率高于成人,农村高于城市。在发达国家中,婴幼儿组及15~19岁组发病率最高,而发展中国家及我国则以幼儿为主。肠道外感染以体弱者多见。在瑞典,本菌感染主要见于旅游者。(二)传染源:弯曲菌大量存在于各种动物和人的生殖器、肠道及口腔中。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家禽和家畜,大多数感染动物可终生带菌,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如鸡、鸭、猪、牛、猫、狗及鸟类,甚至蝙蝠,在它们的粪便、胆汁中均可检出本菌。家禽的体温较高,最适于该菌生长,是良好的贮存宿主。据研究,家禽的带菌率为91%,猪为88%、猫为53%、狗为49%、牛为43%。此细菌也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如53%的河水标本中可检出弯曲菌。(三)传播途径:弯曲菌可由贮存宿主通过多种途径传给人。最常见是因进食或饮用被空肠、结肠弯曲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感染。动物粪便污染的结果比人传人的接触传播更为重要。除粪-口传播外,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如人与动物之间、儿童之间或母婴之间的接触传播等。在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肉、禽类或牛奶感染,弯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逐渐增多;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动物及病人粪便污染食物及水而传播。(四)易感人群: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5岁以下儿童及20~29岁年轻人发病率高。在发展中国家则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减少。这种差别可能与接触本菌机会的多少,以及体内免疫力的增长状况有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多见。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血液中抗体效价增高,但持续时间较短。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空肠弯曲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细菌经口摄入后。通过胃酸屏障到达小肠增殖,借细菌本身的侵袭力(包括鞭毛和细菌表面蛋白质)侵犯肠粘膜,引起肠粘膜损伤。细菌产生的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也可能与腹泻有关。空肠弯曲菌主要引起肠粘膜局部病变。一般不侵入血流。肠道病变可发生于空肠、回肠和结肠,主要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伴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可见肠粘膜水肿、点状出血、浅表溃疡、隐窝脓肿等。胎儿弯曲菌表面被表面蛋白(S蛋白)组成的夹膜结构所覆盖,使其能耐受补体介导的杀菌和调理作用等防御机制。因此胎儿弯曲菌感染后易引起菌血症和肠道外器官的感染。也易转为慢性或症状反复发作。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弯曲菌引起肠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一般认为是由于细菌的直接侵袭力而导致发病,鸡胚细胞侵犯性试验和雏鸡接种试验均证明了弯曲菌的侵犯力。细菌从口到胃穿过胃酸屏障抵达有微氧和富含胆汁的小肠上段,在适宜于弯曲杆菌的环境中繁殖,并可进一步侵犯空、回肠和结肠;亦可穿透肠粘膜经血流引起菌血症和其他脏器的感染。空肠弯曲菌一般仅在粪便中获得,侵袭力较小。有报道从胆汁中分离到空肠弯曲菌,提示胆汁有携带该菌的可能。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空肠弯曲菌具有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并有侵袭力;局部的侵袭是空肠弯曲菌重要的致病机制,其局部侵入的方式是多样的;空肠弯曲菌有多种致病力;病人结肠粘膜有细胞浸润;病人粪便检查有渗出性分泌物和新鲜红细胞;可侵袭鸡胚细胞,在感染空肠弯曲菌的雏鸡盲肠壁内可看到细菌;自愿供试者口服从患者分离出的弯曲菌新的过夜肉汤培养物1mL(含菌106个),3d后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进一步试验表明自愿者感染剂量为<500个细菌另外,弯曲菌产生的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可能与腹泻及毒血症症状有关。其肠毒素类似于霍乱杆菌的肠毒素,为外毒素性质。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空肠弯曲菌感染:潜伏期1~7d,平均3.5d,病情轻重不一,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严重的小肠结肠炎,大多数病人有全身不适、乏力、寒战、发热,体温38~40℃。局部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呈间隙性绞痛。大便每日2~10次不等,大便水样或粘液样,重型病例可有粘液血便。本病病程一般7~10d,也有长至6周者,少数可形成慢性腹泻。此外,有些病例可出现腹膜炎、胆囊炎、关节炎,阑尾炎等。也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膜炎、心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等。(二)胎儿弯曲菌感染:多表现为肠道外感染症状,常见临床类型为败血症或菌血症。也可引起心内膜炎、心包炎、肺部感染、关节炎和其他部位局部感染等。新生儿和老年人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为脑膜脑炎、硬脑膜下积液、脑脓肿等。成年人还可表现为脑血管意外、蛛网膜下腔出血。妊娠中期感染,可引起死胎和流产。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人类:引起人类腹泻的弯曲菌主要为空肠弯曲菌,在腹泻病人的分离株中约占65%以上,其次是结肠弯曲菌,约占13%;而海鸥弯曲菌、猪肠弯曲菌比较少见。近年来发现,一些不典型的弯曲菌耐氧,可在一般空气下生长,不嗜热,能在15~25℃下生长而不能在43℃生长,有人将此菌归成一个新的弯曲菌种,称勃茨勒弯曲菌。上述5种弯曲菌均可引起人类的感染性腹泻病。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d。感染后大约25%的人表现为无症状带菌;多数表现为一般胃肠炎,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胃肠炎难以区别;轻者仅持续24h而自限;典型患者急性发病,70%~80%的病人首发症状为发热,半数以上体温高于38℃,约1/4的人有高热,多数病人有畏寒,个别病人有寒战,发热一般持续2~3d,伴有全身乏力、头痛、眩晕及肌肉酸痛等。所有病人都有腹泻,75.7%的病人每日排便2~10次,大便呈水样或粘液状、量多、恶臭,2~3d后,常见大便带血,腹泻平均持续3.8d。2/3以上的病人有腹痛,疼痛部位常在脐周及下腹,也有少数表现上腹疼痛,个别病人右下腹疼痛,可与阑尾炎混淆。疼痛性质以痉挛性为主,腹痛持续时间一般4~5d,极少数病人的腹痛超过10d;50%的患者有腹部压痛。约1/4的病人有里急后重,近半数病人有恶心、呕吐。病程在数天到数周,平均为10~14d。不经治疗的病例,20%出现复发或病程延长。轻型病人仅排菌数日,但亦有排菌达数月者。少数患者因细菌进入血流而出现败血症、腹膜炎、胆囊炎、关节炎或阑尾炎等,偶有重型病例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的暴发性结肠炎或胃肠道大出血。原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或年老体弱患者预后较差。1.弯曲菌性肠炎:可表现为轻微的胃肠炎或重型的小肠结肠炎。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5d。食物型暴发时潜伏期可短至20~60h。多数病人有全身不适、乏力、寒战等前驱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每天腹泻2~10次不等,里急后重者罕见,大便呈水样或粘液性,有恶臭,2~3d后常见大便带血,重型病人可有粘液血便。部分病人有腹痛(典型者脐周呈痉挛性绞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占50%,其中43%病人体温在39℃以上。少数病人腹泻症状停止后腹痛反而加重为本病所特有。病程为数日至数周,多为10~14d。不经治疗的病人,7周内仍可排菌。新生儿病情缓和,患者精神及一般情况良好。以无症状血便为主,与成人相比,病情持久、血便者较多。钡剂灌肠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利于排除肠息肉、肠套叠等病变。直肠镜检有肠出血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但确诊有赖于粪便细菌学检测。近年来国外有人报道了艾滋病(AIDS)相关性腹泻的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并证实弯曲菌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相关性腹泻病。研究表明,无腹泻症状的艾滋病患者也可排泄空肠弯曲菌。2.胎儿弯曲菌感染:胎儿弯曲菌是人类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发病率不高,常侵袭虚弱和抵抗力低下的机体,如患有肝硬化、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近来有人报道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胎儿弯曲菌亚种,证明本菌也可引起腹泻病。临床上较常见的为败血症或单纯菌血症。其他尚有心内膜炎(尤以原有心脏病的患者),脑膜炎、关节炎,但均不常见。临床上以败血症或非肠道性局限性感染为主。约75%患者原有其他疾患,患者以中年及年长者为多。研究表明,孕妇和其胎儿对该菌特别敏感,可致死胎或流产。3.海鸥弯曲菌感染:海鸥弯曲菌具有42℃的最适生长温度和抗萘啶酸特性,系1976年自一名无症状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到的。由于海鸥中的青鱼鸥是该菌常见储存宿主,故定名为海鸥弯曲菌。1982~1983年,美国国家弯曲菌中心实验室在收检的6株临床分离物中,发现有5株是从分泌性腹泻物或急性腹痛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说明该菌也可引起人类腹泻病。4.猪肠弯曲病:此菌原由Gebbart等首先从患有增生性回肠炎和其他肠道感染病猪中分离到。1986年Fennel等从一名患有直肠炎的男性同性恋者的直肠拭子培养及粪便中分离出此菌,该病人有恶心、畏食、脐周痛等症状,从而证明了该菌与人类的腹泻病的关系。5.同性恋弯曲菌和芬内尔弯曲菌:Quinn等(1987年)在进行同性恋男子肠道感染的研究时,从肠炎、直肠炎和直肠-结肠炎等肠道感染病人中,以直肠拭子取样接种于不含头孢菌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经37℃培养分离出来了2种弯曲菌样细菌,在生化特性、形态学和DNAG+Cmol%上分析均属于弯曲菌属,可凭借对头孢噻吩的敏感性、硝酸盐还原试验和气味等特性将2种细菌加以区别。6.肠外并发症:弯曲菌感染以肠炎为主要病症,但也有肠外并发症,多在慢性病如肝硬化、糖尿病、结核病、血液病、风湿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等)及丙种球蛋白低下的情况下,经肠道局部病变,由血流而扩散,引起弯曲菌血症或败血症,可伴有心肌炎、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等。由弯曲菌引起的肠外并发症在临床上较少见。非淋病性关节炎(reiter'ssyndromete)多发生于腹泻后2~4周,属于变态反应性病变,以游走性大关节为主(膝关节最多见),伴关节肿胀和渗出,也可单独表现为多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此外还有伤寒样综合征、肺炎、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肾盂肾炎等并发症。近年来文献中经常报道在弯曲菌性肠炎后可发生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GBS发生于多种感染之后,血清学证明弯曲菌感染是其中最多、最突出的原因。在我国北方某些地区GBS呈流行性,因而CBS与弯曲菌性肠炎的关系意义最大。现已证明空肠弯曲菌的某些血清型与GBS有关,可在腹泻开始5~15d内出现GBS,而这种GBS较一般GBS的病情重、后遗症多、病死率高。GBS病人中多有腹泻,在一些GBS病人的粪便中可分离到空肠弯曲菌。弯曲菌感染后的GBS发病机制尚十分不清,但现普遍认为,某种血清型的弯曲菌与神经系统的髓素蛋白(myelinprotein)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性。弯曲菌感染后血清中产生大量抗体,此抗体作用于细菌也作用于神经系统中髓素蛋白,免疫反应导致脱髓鞘改变而出现GBS。当然,此理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二)动物:1.牛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发生的腹泻又称"冬痢",多发生于秋冬季节的舍饲牛,大、小牛均可发病,呈地方流行性,潜伏期3d。常突然发病,病牛排出恶臭水样棕色稀粪,常带有血液。奶产量下降50%~95%。患牛还可以出现乳房炎,并从乳中排出病菌。2.雏鸡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常表现精神抑郁和腹泻。开产前的小母鸡或刚开始产蛋的母鸡感染后,表现为精神抑郁,体重减轻,鸡冠发白,常有腹泻,产蛋率下降。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可为水样便或粘液血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脓细胞等。血常规中可有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加。(二)病原检查:1.大便涂片直接检查:可经革兰染色或赖特(Wright)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纤细的S形、螺旋形、逗点或海鸥展翅形等多形性杆菌,也可采用粪便悬滴,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动力。2.大便培养:将粪便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在42℃微氧环境下培养可获得病原菌。(三)血清学检查:应采取双份血清作凝集试验,检查O、H、K抗体。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有诊断价值。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可根据流行病学史、腹痛、腹泻系统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确诊有赖于粪便病原学检查。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诊断基于有与感染动物及病人接触史或进食可疑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临床急性起病,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血使等;镜下可见红、白细胞疑诊本病。如找到弯曲菌有助诊断;大便或血培养阳性、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可确诊。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本病需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相鉴别,如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肠套叠、肠息肉及溃疡性结肠炎等。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一般及对症治疗: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予物理降温,腹泻严重并有脱水征患者应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二)病原治疗:1.空肠弯曲菌感染:应尽早进行治疗,首选红霉素,成人每日0.8~1.0g,小儿每日10~50mg/kg,口服5~7d。也可选用多西环素、四环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氯霉素、磷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2.胎儿弯曲菌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氨苄西林等其他敏感抗生素。对败血症患者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至少4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选用氨苄西林和/或氯霉素治疗,疗程2~3周。陈为民:《人兽共患病》空肠、结肠弯曲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妥布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呋喃唑酮等抗菌药物呈高度敏感。有报道发现,本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氨噻窝、头孢孟多、羧苄西林、TMP、青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甲硝唑等抗菌药物皇耐药状态。而胎儿弯曲菌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空肠弯曲菌的肠道感染大多能自愈,但有20%未经治疗者可复发,且可长期排菌。(一)一般及对症治疗:应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饮食应高热量、高营养、低脂肪及易消化;同时对症治疗及防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二)病原治疗:轻度空肠弯曲菌感染多可自愈;中、重度感染者应尽早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缩短排菌时间并加速恢复。首选红霉素,成人0.8~1.Og/d,小儿40~50mg/d,分次口服,疗程5~7d。也可选用多西环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磷霉素等。败血症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至少4周。中枢系统感染可选用氨苄西林种或氯霉素治疗,疗程2~3周。对心内膜炎及其他肠道外感染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对腹泻不止、频繁呕吐、血便、高热或有严重原发病、并发症的年老体弱、孕妇、婴幼儿等应积极早期抗菌治疗。极个别患者出现败血症和死亡,病死率为0.05%。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注意食品管理和饮水卫生,防止家禽、家畜的粪便污染。作好牛奶消毒和病人排泄物的严格消毒。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对弯曲菌肠炎病人应予以消化道隔离,特别是那些排便不能自理的病人,这一点尤为重要。对病人的排泄物应进行消毒,病人的物品应予以处理、消毒。护理和接触病人以后应该洗手。病人恢复后或用红霉素治疗48h以后可解除隔离。(二)由于玩赏动物(如猫、狗等)可能是细菌的保存宿主及感染的来源,对此类动物可定期给予预防投药(如红霉素等)。许多家禽、家畜均有带菌和排菌的可能,因此,对动物进行科学管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确保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预防接种和消毒驱虫及良好科学的人与动物生活习惯,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本病的首要任务。(三)在发达国家里,应加强食品的加工方面卫生安全,如肉食动物的卫生屠宰,肉食的合理烹调,卫生运输以及牛奶的巴氏消毒等;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提高人民的卫生素质,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特别是接触家畜和家禽以后要洗手。(四)引起腹泻的弯曲菌种类较多,互相之间交叉免疫,这为开发疫苗造成困难。目前,尚无疫苗用于预防。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1592.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80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