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细菌性肝脓肿

小儿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治疗(页 1)

时间 : 2009-11-28 08:05:39 来源:www.miaopu520.cn

[摘要]

苗圃医学社区 执业医师考试|苗圃医学论坛|2009执业医师考试权威论坛|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指定售后网站指定交流论坛|医学交流|医学考研|医学晋升| - Discuz! Archiver

HDJRNMNMSB发表于2009-3-2420:52

小儿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治疗 一、诊断:因肝脓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加之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使不典型病例增多,易延误诊断。笔者的体会是,当患儿有不明原因发热、食欲减退、贫血等症状时,应仔细体格检查,如有肝脏肿大或肝区叩痛时,应高度怀疑肝脓肿,及时进行辅助检查(如B超、X线、CT等)。作出正确诊断一般不会困难。B超、彩超、CT的应用,不但能确定有无脓肿,及脓肿的大小、部位、数目,而且可以引导穿刺置管,在治疗过程中能观察脓肿的消长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彩超可以根据包块周围的血供情况来鉴别肝脏肿瘤,因此应作为肝脓肿的首选辅助检查。根据患儿的病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肝脓肿可分为急性浸润、液化坏死、吸收修复三期。正确认识肝脓肿的分期,对于估计患儿的病程、转归及制定治疗方案有较大的帮助。

  二、治疗:主要有非手术治疗、经皮穿刺置管及手术切开引流三种方法。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①肝脓肿的急性浸润期和吸收修复期;②直径<5cm的脓肿;③多发性小脓肿。小儿肝脓肿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无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前,一般选用以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二联或三联抗生素,参考药敏试验结果用药最理想。如治疗5~7天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则需要更换抗生素或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2.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对患者伤害小等优点,因此被愈来愈多的患者和医师所接受,有的已经作为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1~3]。该方法适用于:①肝脓肿直径>5cm,经保守治疗无效者;②B超显示液性暗区较明显或穿刺脓液稀薄者;③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穿刺置管时应注意:①定位要准确,选择脓肿最表浅部位,可避免损伤大血管和胆管;②引流管内径应在2.5~3.5cm之间,太细引流不畅,易阻塞,太粗对肝脏损伤过大,容易造成出血、胆瘘等并发症;③定时用抗菌素溶液冲洗引流管,保持其通畅;④引流管固定应牢靠,最好与皮肤缝合固定;⑤拔管时间不能过早,一般待无脓液引流出后3天或B超显示脓肿直径<2cm时即可拔管。⑥对肝右叶后顶部脓肿,穿刺置管应慎用。

  3.经腹腔切开引流术,优点是既能充分暴露肝脏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又可同时处理腹腔其他病变,是目前最常用术式。适应证为:①中毒症状重,脓腔直径>5cm,经穿刺置管引流失败者;②较大的多发性脓肿,行术中B超定位,对浅而大的脓肿行切开引流,深小的脓肿行穿刺抽脓;③脓液粘稠或脓腔呈蜂窝状者;④脓肿较大有穿破危险或脓肿已破溃,合并有腹膜炎者。

  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有并发症其中胸腔并发症最常见,其次为败血症等。预防措施包括:①积极控制感染源;②肝脓肿应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③规范使用抗生素,慎用激素;④加强支持治疗。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积极处理。本组2例呼吸音减弱,仍高热不退,体检发现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及时行胸片及B超检查,证实为右侧脓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Ks8K

[[i]本帖最后由HSJ_123于2009-3-2420:54编辑[/i]]

曼妙发表于2009-3-2421:16

感谢老师!!!RbU15

tcj发表于2009-3-2423:25

恩学习了下小儿细菌性肝脓肿

tcj发表于2009-3-2423:25

谢谢分享以前也学习过的复习一下温故而知新

页:[1]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小儿细菌性肝脓肿...”相似的文章

更多>>

细菌性肝脓肿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50%有贫血,90%以上有血沉加速,肝功能有一定损害,大部分患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转氨酶仅中度升高,约半数胆红素升高,低蛋白血症明显者预后欠佳。 2.肝穿刺可...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