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16:51:57 来源:www.govyi.com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研究述评,【摘要】 笔者回顾了国内近20年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文献,重点评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证型诊断和治疗机理研究进展,免费论文,今日更新论文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辨证论治研究始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各地相继报道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开始对辨证论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开始总结辨证论治的经验。70年代,通过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初步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辨证论治规律。80年代,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宏观辨证进入微观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不断加深对疾病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治疗研究中,既重视了辨证论治分型治疗规律的总结,又注意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血瘀证疾病,活血化瘀疗法在临床中充分应用,并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辨证论治,经方、时方、验方和自拟方等有效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许多医院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的大宗病例临床报道逐渐增多(百例以上报道近50篇),综合文献资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辨证论治概括总结为三种情况:(1)以某方剂为主,根据临床证候变化,随证加减治疗;(2)以现代医学分期为基础,结合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辨证论治;(3)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医学分期为基础,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施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既注重整体辨证论治,又兼顾到不同病变时期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以宏观辨证为主,参考微观辨证依据,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急性期以溶栓、抗凝疗法为主,结合服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中药,以及静脉滴注活血化瘀中药提取物,同时应用外治疗法,促使血栓迅速消溶吸收,控制血栓蔓延,恢复肢体静脉血液回流;慢性恢复期常根据深静脉通畅恢复程度和血液学检查结果,选择应用降粘、祛纤、抗血小板粘附和活血化瘀药物,联合应用物理疗法和外治疗法,以活血利湿、软坚通络法为主,进一步促使血栓消溶,血管炎症消除和侧支血管建立,改善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后遗症期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并发症的情况,重点解决慢性肢体静脉瘀血综合征,活血化瘀是主要治则,物理疗法和中医外治疗法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主要是促进肢体静脉血液回流,消除下肢瘀血状态,预防、延缓或减轻瘀滞性皮炎、慢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综合文献资料统计,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综合治疗的临床治愈与显著好转率在85%左右,总有效率为95%左右。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已成为我国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特疗法。在临床上,中医辨证论治与溶栓疗法、祛纤降粘疗法、外治疗法和手术治疗等相结合应用,则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巩固疗效和防止疾病复发。
2中医证型诊断和治疗机理研究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病证结合研究,探讨中医证型诊断的客观指标及其变化规律,应用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疾病性质的认识,了解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微观变化的差异和变化特点,通过血液流变学、血液凝固学、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和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为微观辨证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使中医证型诊断更为规范、客观。
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因素和血管舒张因素的变化特点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该病存在血管张力因素的变化,血管收缩强于血管舒张,这一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密切内在关联,不同的辨证分型有不同的改变特点,湿热下注型血管张力因素变化最明显,血瘀型次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在不同证型中差异也有显著性。对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和体温的观察结果显示,炎性细胞数量变化与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在湿热下注型中炎性细胞数量增高最为突出,与血瘀湿重等证型差异存在显著性。在体外血栓检测试验中发现,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型患者的血栓长度和干、湿重各值,均明显地高于健康组和其他证型组。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历来被认为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湿热型和血瘀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最大,其中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最明显。B型超声显像、多普勒超声血流仪、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应变容积描记等无创检查技术和诊断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临床观察和随访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客观诊断依据。有学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超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管腔直径、管腔内回声、彩色血流信号、管壁变化等指标在各证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超声检查对中医诊断、指导治疗和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研究过程中,既重视了辨证论治分型治疗规律的总结,也注意了中医中药治疗机理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活血化瘀通脉法为主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中低切粘度等四项指标有显著改善。应用行气活血、清热利湿法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扩大,尤以股静脉扩大更为明显。以益气除湿法治疗后患者凝血状态发生变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有所改善。说明中药治疗对调节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凝固状态,促进血栓消溶和增加静脉血管管腔的内径均有一定作用,从而改善肢体静脉的通畅度,促进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许多实验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机制和疗效机理,例如:应用清营凉血法对兔颈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进行分期论治及分组对比观察
百度中搜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研究述评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