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00:54:32 来源:zzbl.sykq.cn
亦名浆液细胞腺癌(serouscelladenocarcinoma),较少见,占腮腺全部肿瘤的1%~3%,颌下腺则更少见。占涎腺上皮性肿瘤2%;而占其恶性肿瘤5%。
fig.1fig.2fig.3
fig.4fig.5fig.6
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或中年以上人多见,女性约2~3倍于男性。肿瘤绝大部分发生在腮腺,小涎腺则多见于唇、颊部。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但触之较软,有时出现疼痛和反复增大与缩小病史。有报告双侧同时患腺泡细胞癌者。
[病理]肉眼:肿物呈圆形,有包膜,但不完整。剖面呈黄白色,有少量纤维间隔,质地较软,类似于正常涎腺组织。有时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镜下:
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一致,多具有特征性的嗜碱性颗粒状胞浆。此颗粒PAS阴性,电镜下亦证实其与正常腺泡细胞之酶原颗粒相类似。无颗粒的细胞也可存在,甚至可成为肿瘤的主要成分。胞核小而深染,偏心位,核仁偶见,核分裂相罕见(fig.1~3)。瘤细胞多排成片块或腺泡状,并具有分泌功能(实体型)。因瘤组织中缺乏导管系统,致分泌物积聚形成多少不等之细胞间隙(微囊型fig.4)。若此间隙增多,肿瘤细胞呈纤维条索状彼此相隔开,则形成典型的网格状结构(fig.5)。若此间隙彼此汇集在一起,残存之上皮条索围以血管和结缔组织中轴,则形成乳头状囊性外观(乳头状囊型)。细胞间隙内含有大量PAS阳性物质,似胶样物,很像甲状腺肿瘤(滤泡型fig.6)。有的肿瘤片块中,细胞胞浆呈空泡样变而全部透明(fig.7),形成腺泡细胞癌的变异型─透明细胞型。肿瘤间质中存在一定量淋巴组织,有时形成淋巴滤泡。另可见到层板状之钙化结构──砂样小体。PAS或抗淀粉酶抗体免疫组化反应阳性均有助于诊断。若以透明细胞为主时,需与其它含透明细胞的肿瘤相鉴别。如肌动蛋白或S-100蛋白阳性可能为肌上皮癌或上皮-肌上皮癌;脂肪染色阳性时,则可能为肾透明细胞癌。滤泡型腺癌需与转移性甲状腺癌相鉴别,甲状腺球蛋白免疫组化反应阳性见于甲状腺癌,腺胞细胞癌反应阴性。乳头状囊型需与乳头状囊腺癌鉴别,后者PAS及淀粉酶免疫组化反应均呈阴性。间质内淋巴细胞丰富,且形成淋巴滤泡者,需鉴别该肿瘤是否转移至淋巴结。生物学特性:腺泡细胞癌一般生长缓慢,病史较长,但呈浸润性生长,不仅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包膜外亦可见小的瘤结,故手术不彻底容易复发。一般情况下应连同周边正常涎腺组织一并摘除。因其为低度恶性,发生在腮腺者,可考虑保存面神经。该肿瘤对放疗不敏感。远隔转移少见,有转移时亦多见于局部淋巴结,转移至肺和骨者更少。据统计,此瘤5年存活率可达80%,20年存活率达到56%。
组织发生:此肿瘤构成细胞,无论在光学形态,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上均类似于浆液腺泡细胞,此细胞在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来自闰管上皮。又根据正常腺叶中,若导管阻塞,腺泡细胞亦可去颗粒逆转为闰管上皮细胞,故推测闰管上皮细胞为腺泡细胞癌之组织学来源。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