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00:06:10 来源:www.chinabreed.com
血吸虫病 ,中国养殖网
血吸虫病是一种发生较普遍、危害很严重的寄生虫病。由于病原及其感染特性的差异,将血吸虫病分为两种,即东毕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
一、东毕吸虫病(鸟毕吸虫病)(orientobitharziasis)
东毕吸虫病旧称鸟毕吸虫病。本病是由各种东毕吸虫引起发病的总称,为绵羊和山羊的共患病。牛、马、骆驼及一些野生动物亦可患病,但不引起人的血吸虫病。其特征是引起畜体瘦弱、贫血、下痢,在幼畜可导致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可引起“侏儒病”。病多发生于沼泽、水塘有螺蛳孳生的地带,常呈地方流行性形式。可造成大量死亡。
图3―20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寄生虫学,1987)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病原为东毕吸虫,常见的种类有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turkestanica),彭氏东毕吸虫(o.bomfordimontgomery)、程氏东毕吸虫(o.chenihsuetyang)等。均寄生于宿主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内。雌雄异体,呈线状。兹以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为代表(图3―20)简述形态如下:雄虫乳白色,体长4.0~8.0mm,宽0.36~0.42mm,体表光滑;前端有口吸盘,其后不远处有腹吸盘,吸盘均不发达;在腹吸盘之后体壁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雄沟,雌雄虫体常呈合抱状态。食道由腹吸盘之后分成左右两根肠管,直达体后,汇合成一支肠干。睾丸呈颗粒状,共68~80个,不规则地排成双行。生殖孔在腹吸盘之后。雌虫呈暗褐色,体长3.65~8.0mm,宽0.07~0.116mm,体纤细;有口吸盘及腹吸盘,两肠管弯曲,于体后汇合成肠弧。卵巢呈螺旋形,位于肠弧之前。子宫内常只有1个长椭圆形虫卵,棕黄色,长72~77μm,宽18~26μm,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尖。尖的一端有一卵盖,卵内充满卵细胞。
【生活史】本虫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蛳的椎实螺科、萝卜螺属的多种椎实螺。雌虫产卵于肠系膜血管内,而后进入肠腔。
【症状】本病多呈慢性经过,个别为急性。感染大量尾蚴时发病,临床表现为体质瘦弱,贫血,腹泻及下痢,有时带有血迹。体温达40℃,呼吸迫促,有浆液性鼻漏,好似流感。年龄愈小症状愈明显,羔羊严重感染时,生长发育受阻。
【剖检】肝小血管有虫体。镜检见肝实质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内有虫卵,甚至栓塞;大小肠肠壁肥厚,胶样浸润,常伴有溃疡;肠系膜静脉管有成虫存在。
【诊断】由于该虫产卵很少,在感染轻的情况下,从粪便检查不易发现虫卵,死后可根据寄生数量及病理变化来确诊。作粪检时,可用粪便沉淀孵化法(沉孵法),根据粪中孵出的毛蚴进行生前诊断。1.取新鲜粪便100g,用加热至70℃,然后冷却,加清水搅拌均匀,将粪水用细铜纱过滤在500ml三角量杯中,静置半h后,倾去上清液,将沉淀再以水冲洗。如此共洗三次,即可澄清,倾去上清液,将沉淀物移入250ml三角瓶中,加清水至距离瓶口0.5~1mm处,置于26~28℃的温箱内孵化。2.观察毛蚴。第一次观察在入箱后半h,第二次观察在入箱后1h,以后每隔2~3h观察一次,直至第24h为止。如为阳性,可见毛蚴在水面下作平行直线游泳,此时可借助放大镜识别或用吸管吸取置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识别。
【预防】本病的预防方法基本上与片形吸虫病相同。应注意移场放牧及饮水卫生,用血防67、五氯酚钠灭螺,用硫酸铜杀灭尾蚴。
【治疗】主要选用以下抗血吸虫药:1.锑制剂(吐酒石)治疗用量为8mg/kg体重,以消毒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配成3%溶液,肌内注射(一次注完)。2.硝硫氰胺(nitrocyanamine)又名7505,为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本品可经口服,也可行颈静脉注射,但口服时剂量大(60~100mg/kg体重),不太经济。一般改用静脉注射,剂量为4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制成2%的溶液。因本品难溶于水,配制时需加吐温80才能配成水悬浮液,方法如下:(1)将硝硫氰胺2g、“吐温80”0.2g,分别置于烧杯中,在120℃烘箱内干燥消毒半小时备用。乳钵和刻度瓶同时消毒。(2)以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10ml与“吐温80”混合。(3)将少量稀释的“吐温80”水溶液放于乳钵内微微幌动,使钵内壁湿润。(4)将硝硫氰胺置乳钵中,慢慢滴加稀释的“吐温80”水溶液,边加边研磨,使硝硫氰胺充分湿润。(5)加入灭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40~50ml,研磨数min后倒入刻度瓶中,再用20~30ml灭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洗乳钵内壁,倒入刻度瓶中,然后加生理盐水或蒸馏水至100ml刻度处,充分振荡即成。注射前充分摇动,使药液均匀,抽取药液,立即注射。3.吡喹酮(praziguanteline)按30~40mg/kg体重1次口服,90%显效。
二、日本血吸虫病(日本分体吸虫病)(shistosomiasisjaponicum)
本病和东毕吸虫病不同的是本病可以感染人,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十余个省和自治区。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病原为日本分体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该虫为雌雄异体。雄虫呈乳白色或微灰白色,粗短,虫体长10~22mm,宽0.5~0.55mm,向腹面弯曲呈镰刀状。口吸盘在体前端,腹吸盘较大,有粗短的柄,位于口吸盘后方,体壁从腹吸盘至尾由两侧面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消化道从腹吸盘附近分为左右两肠支,伸延至体长1/3处又合并为盲肠,7个睾丸前后排列(图3―21)。
图3―21日本分体吸虫雌雄合抱1.吸盘2.腹吸盘3.抱雌沟子(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寄生虫学,1987)
雌虫细长呈线形,长为12~26mm,宽0.1~0.3mm,腹吸盘稍大于口吸盘,且稍突出。消化道与雄虫相似,虫体因含红细胞剩余色素而呈灰色或灰褐色,卵巢呈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卵黄腺在卵巢之后肠管周围,位于虫体后1/4部。子宫呈筒状延至腹吸盘后方的生殖孔处,其中含虫卵50~300个。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较薄,无盖,长为70~100μm,宽50~80μm,卵内含有活毛蚴。毛蚴呈梨形,外周被覆纤毛。
【生活史】该虫发育过程有成虫、虫卵、毛蚴及尾蚴。人和哺乳动物为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为钉螺,终末宿主为人和哺乳动物。成虫在终末宿主肠系膜静脉或门静脉内寄生,虫体在此处交配产卵,成熟卵内含毛蚴。虫卵随粪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而侵入钉螺,并在其体内以无性繁殖成许多尾蚴。尾蚴逸出钉螺,在水中遇终末宿主而侵入其皮下,脱去尾变为童虫,随血流达到肝脏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定居,并发育为成虫。
【症状】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呈急性经过,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行动迟缓,呆立不动;进而腹泻,粪中含有黏液、血液,气味腥臭,病羊里急后重,体温升高,消瘦,衰弱,结膜苍白,终因衰竭而死亡。有的持续2~3个月,反复发作,消瘦不堪。可引起母羊流产与不孕,总的来说,症状较东毕吸虫病为轻。
【诊断】症状仅为诊断线索,确诊需靠病原学、变态反应及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采取粪便,经直接涂片法、集卵法和孵化法检出虫卵即可确诊。孵化法最利于诊断,取粪30g,沉淀后将粪渣置于500ml三角瓶内,加清水至瓶口,置室温孵化,在4、12、24h后用放大镜或肉眼观察,见有毛蚴即可确诊。变态反应:用成虫抗原皮内注射0.03ml,15min后出现丘疹,即可确诊。血清学试验:采用间接血凝及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均可。环卵沉淀试验简便,取载玻片一个,上加被检血清2滴,再加虫卵悬液1滴,以盖玻片用石蜡封固后37℃孵育2d,镜检见虫卵外周出现泡状(直径大于10μm)、指状或带状沉淀物,并有明显折光且边缘整齐者,即为阳性反应。
【预防】消灭钉螺,加强环境卫生及羊群管理,保护水源,安全放牧。
【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酒石酸锑钾:5~7mg/kg体重,分3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硝硫氰胺(7505):羊按4mg/kg体重配成2%水悬液静脉注射
[发表评论][打印][收藏]上一篇养羊:羊Q热下一篇养羊: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