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病人或病畜排出的大便中含虫卵,如污染水源,虫卵在适当光照和温度下数小时后孵出毛蚴,后者遇水域边的钉螺,则侵入其软体部分,在其肝内发育,经8周时间成为尾蚴,分批成熟,由钉螺间歇逸出。当人、畜下水尾蚴粘附于皮肤,得入人体后,发育为童虫,童虫经静脉或淋巴系统进入右心,再经肺循环进入大循环、肠系膜动脉、微血管而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在肝脏成长为成虫。雌雄成虫常合抱,逆流抵直肠上端至降结肠这一段微血管内定居。在人体内血吸虫存活时间一般2~5年,长者可达20~30年或更久。约自感染后25天,雌虫开始产卵,一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多数随血流进入肝脏。产卵增多,成堆沉积于肠组织内。虫卵约经10天成熟,再经10天死亡。虫卵因引起免疫反应和微血管堵塞,致微血管破裂,脱离肠壁,随粪便排出体外。约50%虫卵沉积在肠壁,23%进入肝脏,10%左右在小肠壁,16%自大便排出在体外,虫卵寿命一般不超过20天。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
一、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夏秋季,7~9月常见,男性青壮年为多。尾蚴侵入部位皮肤出现虫咬样红色点状丘疹,2~3日内自行消退。潜伏期以一个月左右最多见。起病较急。临床症状以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
发热的高低与热程都和感染的程度有关。最常见的是间歇热型,热程大多在一月左右,也可长达数月以上,后者每伴有显著贫血、消瘦、浮肿甚至恶病质状态等严重表现。
过敏反应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
水肿、淋巴结肿大等,以荨麻疹为常见,大多出现于发热期中,病程中半数以上有腹痛、腹泻,90%以上患者有肝肿大,半数患者可出现轻度咳嗽或伴胸痛。
二、慢性血吸虫病
无症状患者占多数,仅于普查粪便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
有症状患者以腹痛、腹泻为常见。腹泻每日2~3次,
稀便,偶带血,时发时愈。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类似慢性菌痢。常有肝脾肿大。
三、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指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临床常见症状为食后饱胀、食欲下降、乏力、消瘦、劳动力减退,或有肝区痛、腹痛,有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如下痢。也有呈低热。本期分巨脾、腹水和侏儒三型。
【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大量呕血与黑粪,占16.5~36.6%,即期病死率达15%。肝性
昏迷占1.6~5.4%,多见于腹水型。原发性腹膜炎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者也不少见。流行区切除阑尾标本中找到血吸虫高达31%,常是急性
阑尾炎的一种诱因,并可发生局限性脓肿与腹膜炎。严重肠腔狭窄可致不完全性
肠梗阻。直肠或乙结镜检查可见多发性肉芽肿,活检可见大量虫卵。
【诊断与鉴别诊断】在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史,有或无临床表现均应查粪、血象及免疫学试验。以助确诊。应注意与伤寒、阿米巴病、败血症、结核性腹膜炎、粟粒性结核及各种其它原因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硬化与慢性结肠炎等鉴别。
本病预后取决于临床类型,急性血吸虫病、慢性早期血吸虫病经及早治疗预后较好。
目前选用特效药为吡喹酮,有高效、低毒,副作用少而轻的特点。
急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口服7~10天左右可退热,重症患者适当补充营养与加强一般支持疗法。
本病预防关键为灭螺;同时做好粪管与水管。同时应尽可能避免接触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