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0

时间 : 2009-11-26 08:13:51 来源:www.91sqs.com

[摘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由Moschcowitz于1924年首先报道,故也称 Moschcowitz综合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短时间内易变化的精神神经症状和血小板减少,再加上发热.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由Moschcowitz于1924年首先报道,故也称Moschcowitz综合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短时间内易变化的精神神经症状和血小板减少,再加上发热、肾功能损害,成为TTP的五个主要症状。本病发病率为1/百万,好发年龄10~40岁,以女性多见。

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全身毛细血管和小动脉腔内有多发性透明血栓(玻璃样变)形成。血栓的主要成分为血小板、纤维蛋白和vWF。对血栓使用vWF抗体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研究证实,病变部位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和IgG、IgM、C3沉积。这一病理特征造成全身多脏器损害,如脑、肾脏、心脏、肺、胰腺、脾脏和肾上腺。在肾脏,多发性血栓好发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入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

由于TTP与HUS的基本病变均为血栓性微小血管症(TMA)。两者的临床表现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为此建议合并称为TTP/HUS综合征。但是两者之间仍有一定的区别,如好发年龄段、有无前驱症状、肾损害的严重程度。前者好发于中年,后者好发于婴幼儿;前者无特殊的前驱症状,后者多有消化道症状;后者的肾损害比前者要严重得多。

一、病因

到目前为止,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A型流感病毒、B型柯萨奇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支原体;细菌感染:微球菌属、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类杆菌属、弯曲球菌和极微菌属。

2.中毒因素一氧化碳中毒、蜜蜂叮蜇、狗咬伤等。

3.药物因素四环素、青霉素、磺胺药、普鲁卡因、布洛芬、碘制剂、阿司匹林、化疗药、口服避孕药、疫苗注射药物等。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二、发病机制

(一)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异常亢进

1.血小板聚集因子(plateletagglutinatingfactor,PAF)该因子可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在正常人血浆中存在PAF抑制物(PAFI),使其不能发挥作用。TTP患者血浆中PAFI缺如,PAF可与血小板膜表面PAF受体相结合,使血小板变形和脱颗粒而发生高度的聚集反应。PAFI又是PGI2合成的激活剂和降解的阻止物。PAFI的缺乏,使PGI2合成减少、降解加速,也使血小板聚集反应增强。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慢性TTP的患者血浆中发现unusuallylargemultimervonWillebrand(ULvWF)。vWF以多聚体形成存在,与其辅因子(vWFcoF)一起,触发血小板聚集。近年在正常人血浆中存在vWF蛋白分解酶,可使血中大分子的vWF多聚体分解为小分子,失去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TTP患者血浆中该酶活性缺损,致使vWF大量存在,使血小板-纤维蛋白-vWF栓子形成并贴附于血管壁。最近,在急性TTP患者血浆中也发现vWF,同时也发现PAF。

3.PGI2代谢异常PGI2代谢异常和vWF多聚体形成是TTP多发性血栓形成中两个重要因素。TTP患者除了PAEI缺损引起PGI2合成减少、降解增加外,血浆中缺少PGI2,加速PGE2的破坏。此外,血小板聚集反应时释放出β-血小板球蛋白也会干扰PGI2的合成。

4.血小板聚集促进因子钙蛋白酶(calpain)的增加在TTP患者血中属於钙蛋白酶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明显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

5.抗血小板和小血管内皮膜蛋白CD36抗体在TTP患者血中出现抗血小板和小血管内皮膜蛋白CD36抗体,该抗体可以使血小板活性增强,促进血栓形成。

(二)血管内皮损伤

感染、毒物、药物等直接作用或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内皮细胞,使其肿胀、增生,内皮下组织暴露,引起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形成白色血栓。

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有:①嗜中性白血球向血管内皮细胞趋化亢进和活性化;②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形成;③免疫复合物;④血管炎;⑤病原菌的细胞毒;⑥病毒;⑦炎症性细胞因子,如IL-1,TNF-2,特别是IL-6;⑧药物。

三、分类

1.根据临床经过分为三类①一次发作型,发作一次后根治,没有复发;②间歇型,不规则间隔反复发作;③慢性复发型,以一定的间隔(3~4周)反复发作。

2.根据病变进展分为二类①急性(包括快速进展型);②慢性(包括再发型)。多为急性。

3.根据病因分为二类①特发性;②继发性,有明显的诱因或存在基础疾病,如妊娠、产褥热、药物(避孕药、抗癌药等)、感染、中毒、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骨髓移植等。临床上多为特发性。

四、临床表现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精神神经症状、发热和肾功能不全为TTP的5个主要症状。TTP的临床表现和HUS十分相似。两者都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存在(详见HUS)。TTP的肾损害程度比HUS轻,80%~90%表现为轻至中等度肾功能损害,通常BUN在35.72mmol/L以内,Scr在442μmol/L以内。肉眼血尿仅少数病例见到。尿蛋白量常在2g/d以内。双侧肾皮质坏死十分罕见。在短时间内出现易变的精神神经症状为TTP特征的临床表现。这是血栓形成和血栓溶解反复发生,造成局部脑组织血循环多变的缘故。有报告在TTP急性期,SPECT检查发现脑血流量减少,恢复期MRI检查脑实质无明显病变。这一结果提示TTP的脑病变是可逆的。临床上除了5个主症外,也可出现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症状,呼吸功能不全、肠梗阻、便血等消化系症状。这些症状均由多脏器多发性血栓形成所致。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以3个主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精神神经症状和血小板减少诊断TTP的阳性率为80%左右;五个主症;上述3个主症再加发热、肾功能不全对诊断TTP阳性率为60%左右。其中最特征、最具诊断价值的有两条:①在1日内出现多变的精神神经症状,如抽搐、知觉异常、昏睡、昏迷、麻痹等;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依据:血片中出现较多的畸形红细胞(>2%)与红细胞碎片、间应胆红素升高、网织红细胞增多、LDH上升、结合珠蛋白减少、库姆斯(Coombs)试验阴性。

病理学检查发现明确的微血管病变可帮助诊断。



本病主要与HUS相鉴别(表20.9.1)。此外,同DIC、伊文斯(Evans)综合征也应鉴别。DIC主要是凝血因子异常和肾损害明显,血管损害不显著。Evans综合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也有明显的神经症状。但血片中没有畸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库姆斯试验阳性。

六、治疗

TTP治疗基本与HUS相同。血浆置换、输新鲜冰冻血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输注PGI2和ATⅢ制剂等治疗,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早期使用血浆置换,可以去除大分子的vWF多聚体,使病情得以缓解。本疗法可以使TTP的预后改善,1年生存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90%。使用血浆置换疗法仍有复发的病例可行脾切除,仍然有效。输注去除冷却沉淀物的新鲜冰冻血浆有良好的疗效。缓解期使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可使再发的病例症状明显减轻。

[本帖最后由管理员于2008-6-1914:44编辑]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20”相似的文章

更多>>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

实验室检查 正常红细胞用51Cr标记后在TTP患者循环内半衰期仅3天(正常25~26天),间接胆红素 升高,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和管型尿,40%~80%有轻度氮质血症,肌酐清除率下降。 1.外周血:患者均有贫血的表现,...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