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rhinoscleroma拚音BIYINGJIEBING别名西医疾病分类代码传染病,鼻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
鼻硬结病是由鼻硬结杆菌(rhi-noscleromatis)所致的一种传染性较低的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疾病,多先发生于鼻腔,继而发展至咽、喉、气管等部位。中医释名西医病因鼻硬结杆菌又称Frish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可单独、成对或呈短链状。易培养。损害自鼻部开始,可侵犯上唇皮肤、咽、喉、气管等处。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中欧、东欧、中南美洲以及中南非洲发病率高,中国除西藏外均有分布,以胶东半岛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两地区发病最高。人群男女均可发病。以15-35岁多见。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其特点为大量浆细胞以及高度特征性的Mikulicz细胞和Russell小体。Mikulicz细胞是一种大而圆的组织细胞,直径为100~200μm,有暗淡的、泡沫空泡状的胞质,核偏于一侧。在胞质内可找到大量鼻硬结杆菌。电镜证实空泡是吞噬溶酶体。Russell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0一40μm,约为正常浆细胞的2倍。有均质、鲜红色折光的胞质,无核,似为浆细胞透明性变所造成。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病程呈慢性进行性,但一般不影响全身健康。按病理演变可分为三期:①鼻炎期:症状颇似
萎缩性鼻炎,如头痛,呼吸不畅,鼻腔分泌脓性粘液增多,伴恶臭。常有脓痂形成,干燥,有时有
鼻出血。鼻中隔粘膜肥厚。②浸润性结节期:在上述鼻炎症状开始消失时,鼻中隔的下部发生浸润,以后发展至咽及喉部。在粘膜下可有多个豌豆大结节,暗红至紫色,柔软,可推动。结节相互融合扩大,质亦渐变坚硬如软骨,并与其下组织粘连。此时呼吸障碍增加。可有声调改变,软腭麻木。嗅觉、味觉皆可丧失。若无
继发感染,一般不发生溃疡。③瘢痕挛缩期:以肉芽组织纤维化及瘢痕形成为主。病程长,鼻部干燥不适,鼻塞,鼻前庭、鼻翼、鼻小柱等处有软骨样病变,咽部有硬结者可出现异物感,喉部受累产生声哑,重者亦可致呼吸困难。本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有些患者有严重骨损害,常见附近骨组织溶解。如病变存在于喉及气管时,则有窒息致死之可能。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本病早期应与萎缩性鼻炎鉴别;晚期则应与
梅毒、寻常狼疮鉴别。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鼻硬结杆菌对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和三乙酰竹桃霉素等都很敏感,可视药源情况选用,惟停药不宜太早,以免复发。深层X线(4000R)或镭锭(1080mg/h)放射治疗也有良好效果。对因瘢痕牵引挛缩而致呼吸道狭窄者有时需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