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药物性肝硬化

药物性肝硬化

时间 : 2009-11-26 21:55:10 来源:www.med126.com

[摘要]

药物性肝硬化诊断检查方法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消化病学,视频下载,【概述】 【流行病学】 【病因学】 【发病机理】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辅助检查…

【概述】 【流行病学】 【病因学】 【发病机理】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辅助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措施】 【预防】 【预后】【概述】 返回  用药过程中导致的肝脏损害可致药物性肝硬化。【治疗措施】 返回  1.立即停用相关或可疑药物。  2.加强营养,如高蛋白、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  3.保肝药物,如肝泰乐等。  对症治疗,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应做相应治疗。【病因学】 返回  能引起不同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约200种以上,其中有非类固醇解热镇痛药物如醋氨酚、肌松药、麻醉药、抗惊厥药、抗生素、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抗癌药和免疫抑制药、激素类药、口服降糖药、抗甲状腺素药、H2-受体阻滞剂、精神病治疗药等等。据统计,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约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粘膜损害和药物热。  药物引起损害可分为可预测性(通常是剂量相关性)和非预测性(或特异体质,常与剂量无关)。可预测性损害可复制动物模型,常损伤到肝小叶某些特定部位,由于与剂量有关,因而称这类药物为“直接肝毒性”药物。非预测性损伤常为弥漫性,推测是药物的过敏反应,免疫机制是肝细胞损伤的直接原因。非预测性损伤不能复制相应的动物模型。  现在的观点认为:非预测性损伤是由于某些药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产生了对肝脏有毒的代谢产物,从而引起肝脏病变。由于个体的药物代谢途径和速率的差异,特别是P450活力变异,解毒机制差异等,使毒性代谢物在肝内增多,因而使某些个体易发生肝损害。【病理改变】 返回  药物可引起几种类型的肝硬化:①大结节性或坏死后肝硬化,通常是由药物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或亚急性肝坏死发展而来。②伴有脂肪变性的肝硬化,形态学上为小结节或大结节性。③胆汁性肝硬化。④淤血性肝硬化,由肝静脉或肝内小静脉闭塞(如6-巯基嘌呤)引起。【临床表现】 返回    1.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史,特别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药物,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醋氨酚,阿司匹林,胺碘酮,磺胺药等,个别药物呈隐匿性进展直至肝硬化,如氨甲喋呤。  2.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如门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  3.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硬化。  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除外心原性肝硬化等。【预防】 返回  药物性肝硬化,重点在于预防,预防早期的药物性损伤,如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定肝功能,对已经存在的肝病或肾病患者,更应监测用药期间的肝功能变化。对一度有药物性肝损害史者,应避免再度使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对于药物性慢性活动肝炎或肝纤维化,应及早应用抗纤维化药物,如丹参、当归等。

  另外,根据药物的致肝损伤机制,可选择针对性药物与治疗药物合同,以预防肝损伤的发生,如甲吡丙酮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活性,乙酰半胱氨酸可促进GSH合成,乙酰水杨酸可减低钙离子浓度等。

...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药物性肝硬化”相似的文章

更多>>

药物性肝硬化疾病

用腹部B超检查,核磁共振(CT)进行初步诊断,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以明确诊断。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