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新生儿硬肿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时间 : 2009-07-15 18:03:57 来源:网络

[摘要]

我院自1995年1月~2003年1月收治新生儿硬肿症96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64例应用中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显着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均符合《儿科学》新生儿硬肿症诊断标准,按一般反应、体温、硬肿范围及器官功能改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治疗组64例,男48例,女16例;足月儿10例,早产儿54例;双胎5例,小样儿3例;发病日龄≤7天58例,>7天6例;体重≤2500g48例,>2500g16例;轻度18例,中度30例,重度16例;合并窒息26例,肺炎24例,败血症8例,呼吸衰竭4例。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足月儿8例,早产儿24例;双胎2例,小样儿1例;发病日龄≤7天20例,>7天12例;体重≤2500g22例,>2500g10例;轻度4例,中度20例,重度8例;合并窒息14例,肺炎10例,败血症4例,呼吸衰竭2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日龄、硬肿程度、临床表现、合并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综合疗法,采用复温(重者置暖箱中,轻者用热水袋、包裹等复温)、给氧、供给热量、补充液体、抗休克、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抗感染、补充多种维生素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具体用法为:当归6g,白芍6g,细辛1g,桂枝3g,木通3g,桃仁3g,红花3g,人参3g(另煎),川芎3g,炙甘草3g。水煎,取浓缩汁30ml,每日1剂,分4~5次装奶瓶中服用,或用胃管鼻饲。水肿严重者,加茯苓6g;呕吐者,加法半夏3g,陈皮1.5g。

    1.3 疗效标准 硬肿7天内全部消退、吮乳佳、体温正常、反应良好为治愈;硬肿7~10天全部消退、体温正常、吮乳及反应尚可为显效;硬肿10天以上才逐渐消退或持续半个月不消退,且吮乳及反应欠佳或病情加重者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50例,显效12例,无效2例,治愈率78.13%,有效率96.88%。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8例,无效6例,死亡4例,治愈率43.75%,有效率68.75%。治疗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χ 2 =5.67,χ 2 =5.36,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未饱和脂肪酸多,前者熔点高,当受寒或感染、窒息等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脂硬化、凝固,出现硬肿症。皮肤血流量减少,易导致组织缺氧、各种能量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如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发生肺出血而死亡。祖国医学认为新生儿硬肿症属于“胎寒”、“血瘀”、“五硬”范围,多见于早产、体弱儿。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衰,阳虚生内寒,寒凝血涩,气血运行失常,不能温煦肌肤,濡润全身,营周四末,故肌肤不温而硬肿。外因是护理不当,感受寒邪,伤及脾肾之阳,阳虚则寒、寒凝气滞,气滞则血瘀水泛,故身冷、肌肤硬肿。严重血瘀者可导致血不循环而外溢,则出现肺出血死亡。治疗关键在于益气温阳,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改善微循环。当归四逆汤加减方中桂枝、细辛温散表里之寒邪,温通血脉,使阳气得随血行,以退四肢之寒厥;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祛瘀、和营,使血液充盈;木通入经脉通血脉,又可引诸药入经为使;炙甘草、桃仁益气健脾,充其生血之源,并调药性。以上各药相辅相成,共同达到改善微循环、益气温阳、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之目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中西医 结合治疗无副作用,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硬肿症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相似的文章

更多>>

新生儿硬肿症疾病

(1)血常规: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减少者,提示预后不良。 (2)DIC筛选试验:对危重硬肿症拟诊DIC者应作以下6项检查...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