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栓 鳞屑 丘疹
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老年人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皮损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 皮肤真菌镜检 皮肤病的物理检查 血常规 免疫病理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组织病理:本病组织病理呈多种不同的表现,通常分6型,即角化型,棘层肥厚型,菌落型,腺样型,刺激型和黑棘皮型,同一损害中,常见不止一型的上述类型。 上述各型均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与乳头瘤样增生,绝大多数病例,棘层肥厚完全是由于肿瘤向上伸展,因此肿瘤下端平坦,与两端正常皮肤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为本病组织病理上的特点,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前者与正常表皮中所见的鳞状细胞相同,而后者比正常基底层细胞小,胞核相对较大,兹将上述六型分述如下: 1.棘层肥厚型:为本病最常见的类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病常轻,但表皮显著增厚,有些病例中增厚的表皮虽然只包绕着狭窄的乳头,另一些病例则可见由增厚,交织的表皮细胞索围绕结缔组织岛而构成的网状外观,可见很多角质凹陷在横切面上表现为许多假性角囊肿,此外亦见呈骤然而完全角化的真囊肿,在显著增厚的表皮中,基底细胞的数目超过鳞状表皮,此型黑色素含量较正常者多。 2.过度角化型:也称指状或锯齿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殖明显,但棘层肥厚不大明显,很多表面被覆表皮的真皮乳头,向上呈指状伸展,好像教堂的屋顶,表皮大部分由鳞状表皮组成,但到处可见小簇基底样细胞,一般无大量黑色素。 3.腺样型:表皮呈许多细的表皮细胞束从表皮伸向真皮并分支和交织,很多束仅由双层基底样细胞组成,纯网状损害无角质囊肿和假角质囊肿,但腺样型也常伴有棘层肥厚型,后者常见角质囊肿和假角质囊肿,腺样型的基底样细胞常见明显色素增加。 4.菌落型:表皮内有极显著的细胞巢,后者在有些病例中因胞核小而深染,只在少数部位见到细胞间桥,而与基底细胞上皮瘤的病灶相似,有些病例细胞巢则由有明显细胞间桥的相当大的细胞构成。 5.刺激型:此型特点为出现很多由许多排列成洋葱状的嗜酸性扁平鳞状细胞构成的鳞状旋涡或鳞状珠,因此像分化低的角化珠,但这些鳞状旋涡,小而数目多,呈限界性而易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区别,此外,刺激型脂溢性角化病可向下增长,超过非刺激型通常所见的水平分界线。 6.黑棘皮瘤型:为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相当罕见的组织学类型,损害内散布有很多充满黑色素的大黑色素细胞,银染色这些细胞有大的树枝状突,并含有相当量的黑色素,而角质形成细胞几乎不含任何黑色素,本型不同于通常的色素性脂溢性角化病,后者仅有少数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几乎完全位于角质形成细胞内。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与病理相结合诊断不难,尤其是病理有特征性。 但当中年后突然发生较多脂溢性角化病的皮损。并伴有瘙痒时,应考虑是否为Leser-Trelar征的可能,系一内脏恶性肿瘤的体征,尤其是腺癌也可是淋巴瘤,Sezary综合征或急性白血病。皮疹一般是与肿瘤同时发生或在其发生后不久出现 鉴别诊断 1.黑色素瘤 :易与孤立性黑色脂溢性角化病混淆,黑色素瘤表面光滑,外观轻度浸润而非疣 状,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2.光化性角化病 :通常为红斑 性,表面明显粗糙,轻度鳞屑,无油腻性鳞屑,皮损 界限不清,最常发生于曝光区,特别是颜面和手背,多见于皮肤白晳的患者,组织病理可鉴别。 3.痣细胞痣:表面光滑不呈疣状,无脂溢性鳞屑,组织病理可鉴别。 4.老年性雀斑 样痣:皮损位于日晒部位,故亦称日光性雀斑样痣 ,为大小不等的浅褐或深褐色斑,不高出皮面,与脂溢性角化病早期损害相似,但脂溢性角化病临床上角化明显,略高出皮肤,可有脂溢性鳞屑,组织病理不同,可以区别。 5.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形状不规则,具有珍珠状卷曲边缘,表皮薄而发亮,可有毛细血管扩张,中央凹陷或呈溃疡,组织病理有特征。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