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肿大 乳房肿块 乳头溢液 乳腺组织肥厚
乳腺外科 外科 肿瘤科 肿瘤外科
无特定人群
无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雌激素 钼 血常规 乳腺肿瘤标记(CA 15-3) 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 乳房触诊 乳房穿刺针活检 乳房摄片 乳腺超声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分为乳头溢液涂片 细胞学检查和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两种。 早期导管内癌可有溢血及溢液;乳腺Paget病亦可出现乳头糜烂,溃破而无肿块,因此,采用创面涂片或刮片细胞学检查其诊断阳性率可达70%~80%,且方法简单,无痛苦,无损伤。 对于有乳腺肿块的病人,可采用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方法协助诊断,该项检查方法自1921年Gathric建立后至今已近80年。 ①优点为:阳性率高并且大部分病例可确诊;方法简捷,可用于普查。 ②缺点为:10%~20%的病例出现假阳性率;不能代替术中冰冻切片。 除上述外,乳腺癌生物及生化标志物的检测亦可为乳腺癌的诊断提供参考,例如:导管癌的患者的乳头溢液的CEA检测对诊断有较大的意义。 早期乳腺癌因肿块小或不能触及乳腺肿块而使临床检查无阳性发现,因此延误诊断,从而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乳腺多领域检诊方法的展开,使乳腺普查和乳癌的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1.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摄影是使用时间最长且较为成熟的方法,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具体包括钼靶X线乳房摄影和干板乳房摄影,美国健康保险计划组织(HIP)普查所发现的乳腺癌中,临床触不到肿块而摄影发现癌灶者占1/3,但其缺点是对一些致密型乳房显影不满意,容易漏掉小的癌灶。 2.B超检查:超声诊断对分辨囊,实肿瘤及致密型乳腺肿块的诊断分辨力强,诊断符合率高。 3.近红外线检查:近红外线影像诊断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以安全,无害,快速,敏感等为特点的检诊手段,早期乳腺癌肿块图像呈深色,边缘不规则,毛糙,血管改变较轻;其诊断符合率在90%左右,但缺点是对炎症,外伤,囊肿伴囊内出血等增加局部血运的病变不灵敏,与乳腺癌不易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小叶原位癌在临床触不到肿块,仅仅为增厚的乳腺组织,经活检后方可确诊。 导管内癌50岁以上有乳头溢液可视为重点怀疑对象,70岁以上乳头溢液者,约20%为癌所致,由于部分病人往往先有乳头溢液,后有肿块,甚至根本触不到肿块,所以对年龄较大,有乳头溢液者应先做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必要时应行乳管造影检查,钼靶X线摄影,如发现小点状钙化 阴影则有助于管内癌的诊断。 鉴别诊断 1.乳腺 增生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妇女最常见的非炎性,非肿瘤性乳腺疾病,多因妇女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中主要是雌激素 分泌过多,引起乳腺增生与复旧不全,临床表现为多种病理改变: ①乳痛病; ②乳腺增生; ③硬化性乳腺病; ④乳腺囊性增生等,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发达国家发病率可达1/3,国内约占50%,半数人均有症状,主要表现为乳腺组织增厚,稍晚则可触到大小不等的结节,与皮肤和乳腺后方均无粘连,有时能触到具有囊性感的肿块,并有5%的病人有乳头溢液 ,好发生在乳腺外上象限,多为双侧,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并可放射到肩,背部,月经前明显,月经来潮后即可缓解或解除,而乳腺癌一般无疼痛,即使疼痛,也常为胀痛,刺痛,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 囊性增生伴乳头溢液者多为双侧多孔的浆液性溢液,而乳腺癌多为单孔溢液,乳腺囊性增生症 扪诊常为散在结节或增厚块,囊肿病时扪及局限硬块,有时边界不清,而乳腺癌多为边界不清,质地坚硬,活动性差的肿块,并且有时伴有皮肤及乳头的改变,乳腺囊性增生的X片表现为散在斑片或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形似云团或棉花样,B超检查多无实质占位,可有结构不良表现,不均质的光斑回声增多,囊肿病可见大小不一的椭圆或圆形致密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B超检查可见椭圆或圆形病变,边界清楚,完整,后壁有回声增强效应,而乳腺癌的X片和B超具有与此不同的特殊征象,对高危人群而临床可疑者以及局限性腺病,仍须作针吸活检或切除活检。 2.乳腺导管扩张:本病又称浆细胞 性乳腺炎,其实大量的浆细胞浸润,系乳腺导管扩张症 的病变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继发病理改变,乳腺导管潴留性扩张,才是真正的病理改变,多发生在37~50岁中年妇女,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可内陷,极似乳腺癌,极易误诊,术前误诊率高达90%以上。 以下各点可与乳腺癌鉴别: ①病人年龄较轻,多在40岁左右, ②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少数也可为血性, ③乳头或乳晕下有时可触到增粗的乳管, ④乳房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伴有疼痛,与大导管关系密切, ⑤乳腺有炎性表现或有炎症病史及哺乳障碍史,乳房肿块可有缩小或增大的情形, ⑥乳管造影可显示导管扩张, ⑦乳头溢液有大量的炎细胞, ⑧乳腺肿块穿刺可见大量炎细胞或脓细胞, ⑨腋窝淋巴结肿大,质较软并有压痛。 乳腺X线检查可见乳腺内有一阴影,与乳腺癌不易区分,但乳管造影可见乳晕下大导管扩张,迂曲,严重者呈囊肿样,乳头部表现导管狭窄,无充盈缺损,伴有急性炎症时,造影可见导管渗透性增强,造影剂可渗至导管周围间质中,导管周围可形成晕状阴影,伴有慢性炎症时,表现导管粗细不匀,其间有小囊肿,后期呈硬化性改变时,管腔变细。 3.乳腺结核 :乳腺结核病是因结核杆菌血行播散的结果,原发病灶多见于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由邻近结核病灶直接蔓延或经淋巴道逆行传播而来,此病在我国比较少见,但实际数目可能会很高,多数在门诊见到,往往表现为乳腺慢性感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诊断困难。 病人常为20~40岁的女性,多为已婚,并曾生育,病程进展缓慢,开始时多为一个或数个结核病灶,呈结节样,触之不痛,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逐渐与皮肤发生粘连,数月后肿块软化,形成寒性脓肿 ,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或窦道,排出豆渣样稀薄的脓液,肿块不软化,而发生纤维增生,引起部分乳房硬化,常使乳房严重变形或乳头内陷 。 乳腺结核均以乳房肿块就诊,常诊断为乳腺癌,误诊率为56.7%,根据临床观察,乳腺结核有以下特点: ①病人多为中青年妇女, ②多数有结核病史,或有其他部位的结核, ③病变都有炎症史,肿块时大时小,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 ④肿块局部可有发红,破溃等历史,部分囊肿有囊性感, ⑤肿块针吸可见有干酪样组织,有稀薄的脓液, ⑥有乳头溢液史,可为脓性, ⑦少数病人的乳头溢液或针吸出的脓液,涂片 可见有结核杆菌, ⑧乳腺X线检查多数无异常,并有呈淡阴影者, ⑨有乳腺结核与乳腺癌有并存者,约占5%。 4.乳腺脂肪坏死:乳腺脂肪坏死是显性或非显性乳腺外伤后的一种病理改变,坏死初期伴有出血,炎症和囊肿样改变,坏死晚期发生纤维化,肿块变硬,界限不清,皮肤有粘连,常被误诊为乳腺癌,误诊率可达87.5%,其中70.3%误诊为癌,主要鉴别分析如下: ①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本病肿块一般较硬,形态不规则,酷似乳腺癌,一般在临床上分2型:腺体外型,表浅,位于乳腺的皮下,形态不规则,有炎性改变,易诊断为乳腺结核;腺体内型,肿块位于乳腺实质内,缺乏特征,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②缺乏有效的辅助检查,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肿块位于皮下,且肿块不见增长或有缩小情形,并乳腺有外伤史,转移淋巴结应做切除活检。 5.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分泌性乳房,特别是初产后3~4周,病原菌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少数为链球菌,感染途径多因乳头皲裂 处逆行感染所致,也可因细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引起感染。 开始时乳腺局部表现红,肿,热,痛,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当形成坏死液化时,可有脓肿,乳房肿大,活动性强,变硬有压痛,形成脓肿时,肿块软化有波动感,同时感全身不适,寒战,高热,X线表现结构界限较明显模糊的片状致密影,皮肤增厚,皮下脂肪显示紊乱,有较多的血管和淋巴管阴影,并出现索条状结缔组织模糊影,有时可伴有泥沙样钙化病灶。 急性乳腺炎与乳腺癌比较: ①乳腺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卫星结节, ②乳腺肿块很少占据全乳,半数以上有囊性感, ③乳腺肿块较少见, ④多数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增高, ⑤消炎治疗有效, ⑥针吸多为脓液或有炎细胞,有助于诊断。 6.慢性乳腺炎及脓肿:慢性乳腺炎及脓肿均为急性乳腺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所致,少数脓肿源于囊肿感染,慢性乳腺炎常有脓肿形成,触之为肿块,边缘不清,呈囊性感,可有轻压痛,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感,X线所见为局部致密的片状影,边界不清,皮肤稍增厚,乳腺脓肿可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的致密阴影,中心部位无结构,周围可因水肿 密度较淡。 7.乳腺单纯囊肿:在乳腺中部较为常见,多由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增多,导致导管延长,迂曲,折叠,在折叠处导管由于缺血可发生坏死,形成囊肿,以后管壁萎缩,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致密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由于囊肿挤压周围的脂肪组织而出现透亮晕,单发囊肿为原形,多发囊肿为椭圆形,囊壁光滑整齐。 8.积乳囊肿 :较少见,在哺乳期因某一乳管阻塞,即形成囊肿,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呈灰白色,内含乳汁或干酪样物质,囊壁厚薄不一,大小不等,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较深的乳腺部位最常见,X线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体积小,一般为1~1.5cm,偶见有>3cm者,边缘光滑锐利,密度稍低于脂肪。 9.乳腺纤维瘤:乳腺纤维瘤多发生于20~25岁青年妇女,由腺体和纤维组织所构成,有青春型和巨纤维腺瘤型两种,但无质的不同,该病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有单发和多发两种,单发的乳腺纤维瘤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多为较小的卵圆形肿块,月经初潮前生长的纤维瘤都可生长较大,表面光滑,质坚韧,肿瘤边界清楚,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在乳房内容易推动,触之有滑动感,生长缓慢,数年内可无变化,但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多发性乳腺纤维瘤表现均匀一致,中等硬度,大小不等,较大的可呈分叶状,光滑,质韧,边界清楚,肿瘤中心有钙化颗粒。 乳腺纤维腺瘤 外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有光亮,不平滑,肉眼可见切面有多数不规则的裂隙为扩张的乳管。 巨纤维瘤X线平片可见为密度均匀的巨大肿块影,呈分叶状,周围组织被压形成透亮区,肿瘤中心可有钙化影,附近多伴有血管增粗和曲张。乳腺纤维瘤虽瘤体很小,但恶变的机会较大,因此还必须认真治疗。 10.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发生在40~50岁的妇女,75%发生在接近乳头的大乳管内,或发生在乳头附近与乳管相连的囊肿内,可单发也可多发,瘤体很小,但常带有绒毛及较多的薄壁血管,极易出血。 临床多无疼痛,在非月经周期间自乳头溢出血性液体,肿块多摸不到,如果若扪查到肿块,多为几个毫米直径,位于乳晕区,乳瘤常呈圆形,质较硬,不与皮肤有粘连,可推动,轻压此肿瘤,即可有乳头血性溢液。 乳管内乳头状瘤约6%~8%可癌变,故术前应做乳管造影,以明确诊断,手术应切除彻底,以患病乳管及其周围腺体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后患,年龄较大的妇女,应做乳房单纯切除。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