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婴幼儿型内斜视

婴幼儿型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先天性婴幼儿型内斜视,婴幼儿型内斜视综合征)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婴幼儿型内斜视的治疗内容

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内容:

(一)治疗    婴幼儿型内斜治疗的目的: ①防止弱视的发生。 ②矫正眼位,使看远看近的斜视度减少并接近正位。 ③促进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建立。但无论何年龄进行手术矫正,都很难获得良好的双眼单视。    1.手术治疗    (1)防止弱视:不具备手术时机或手术条件的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可采用短小交替遮盖法,对不能配合遮盖的患儿则用阿托品交替扩瞳法,使其变为交叉注视,以预防弱视的发生。 (2)屈光矫正:能配合戴镜,且有中度以上远视者,首先戴镜矫正,戴镜2个月内斜度无变化者,应考虑手术。    (3)药物注射疗法:20世纪70年代Scott首先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眼外肌进行化学去神经治疗,注射这种毒素后的肌肉会产生暂时性的麻痹。Campos曾应用A型肉毒素治疗5~8个月龄的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双眼内直肌注射量分别为2~3U肉毒毒素,获得满意效果。内直肌注射肉毒毒素可以减少DVD的发生,改善外转受限和隐性眼球震颤。    2.治疗原则    (1)手术时机:幼儿型内斜视矫正手术年龄何时最好,目前有几种争论,一种认为婴幼儿型内斜视,双眼视功能存在先天性缺陷,缺乏中心融合功能,早期手术不能获得双眼单视,只能取得周边性融合,主张晚一点手术(2岁以后);第2种认为2岁前手术可获得双眼单视;第3种认为4~5岁以后手术,也可获得双眼单视。大多数主张2岁以前,认为早期手术获得功能性治愈的机会多。若长期不做矫正,可引起眼外肌、眼球筋膜及球结膜的继发性挛缩改变,造成以后手术上的困难,影响预后。    (2)手术方法:采用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对斜度≥60△,且有单眼弱视者可采用双眼内直肌后退加弱视眼外直肌缩短术。内直肌后退量5~7mm。对合并DVD者,则要根据斜视度的大小及出现频率来决定是否手术。对已过发生弱视年龄的儿童,一眼有DVD,且双眼视力相近或相等者,可用压抑疗法或主眼用散瞳剂,以改变注视眼,若能获得美容矫正,则不必手术。对DVD明显且合并下斜肌功能过强者,可用上直肌后退,或联合下斜肌转位术矫正。但对婴幼儿型内斜视手术很难一次获取正位,需观察数年后,根据眼位再次手术。    (二)预后    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获得正确眼位。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相关阅读

婴幼儿型内斜视治疗文章

猜你感兴趣

相关症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