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痛 恶心 腹部肿块 腹痛 腹泻 腹胀 黄疸 上腹部疼痛 上消化道出血
肝胆外科 外科
无特殊人群
无
手术治疗 支持治疗
肝功能检查 尿淀粉酶 腹部平片 血管造影 CT检查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的CT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大约有半数病人出现血清淀粉酶 升高和白细胞增多,胆道梗阻时胆红素可升高,若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持续升高3周以上,其中一半的病人可能并发假性囊肿,有小部分患者肝功能检查 异常。 1.X线检查 包括腹平片和胃肠钡餐造影。 腹部平片 :可见胃和结肠气泡影移位,由于胰腺炎导致的钙化,可偶见胰腺出现斑片状钙化灶,囊壁显示弧形致密线状阴影。 胃肠钡餐造影:因情况不同可采用钡餐,钡灌肠或兼用两种方法。 (1)胃十二指肠型:囊肿位于胰腺头部与十二指肠内侧间,较大的囊肿可致十二指肠环扩大呈大圆弧形,内缘受压,肠腔狭窄,钡剂通过缓慢,胃幽门前区与十二指肠壶腹部上移,十二指肠水平段和升段向左下移位。 (2)胃肝型:囊肿位于胰体上缘与胃肝之间,使胃小弯呈长弧形向左下移位。 (3)胃后型:囊肿位于胰体前方,胃体后方,侧位检查可见胃体向前移位,与脊柱的距离增宽,胃后壁呈弧形凹陷,胃腔呈弯曲细带状,横结肠向下移位,脾脏向左下移位。 (4)胃结肠型:囊肿位于胰颈或体部前下方,可使胃向前上移位,横结肠向下移位。 (5)结肠系膜型:囊肿位于胰体下缘,伸入横结肠系膜,使横结肠向前上移位,降结肠向左移位,胃向右上移位。 (6)胃脾型:囊肿位于胰尾和胃脾之间,使胃体向右前移位,胃大弯出现边缘光滑的弧形压迹,脾向左下移位,巨大囊肿可使膈肌升高,活动受限。 本法简便,约77%~86%的囊肿有阳性表现,可显示囊肿对胃及十二指肠的压迫程度及上述脏器移位情况,从而明确囊肿的位置与胃肠道的关系,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结合对比,为内引流方式的选择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 2.B超 胰腺周围可探及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多数内部清晰,少数有散在回声光点,后壁回声加强,在此部位正常胰腺结构一般消失,个别病例可见部分胰腺组织回声,与液性暗区相连的其余地方可探及胰腺组织结构,少数胰腺假囊肿在液性暗区内有多条分隔光带,提示为多房结构,有些囊肿可探及强回声及声影,应考虑有钙化或胰管结石,较大的囊肿可显示周围脏器,血管和胆管受压移位迹象,真性囊肿一般较小,位于胰腺组织内部,其周围一般有正常胰腺结构,假性囊肿在胰旁,此部位通常无胰组织回声,两者不难鉴别,此法简便,无创,费用低,准确率高达95%~99%,不仅可断定囊肿的大小,位置,而且可识别囊肿的性质,囊壁的厚度,囊内清晰度,其间有无房隔,因此应作为胰腺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多次检查,动态观察,以指导治疗及确定手术时机与方法。 3.CT 胰腺假囊肿接近水样,囊壁薄而均匀,且无强化,没有壁结节,当囊壁上或囊内有不规则钙化时,囊壁上可见小的姐妹囊或乳头状结节突入囊腔,如增强后囊壁发现壁结节,则有囊腺癌的可能,如囊内见到不规则的小气泡或气液平面则为脓肿的可疑征象,当囊内有出血,感染或坏死组织时,囊内密度增大,其鉴别主要依靠病史,本方法不仅可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而且能测定其性质,有助于胰腺假囊肿与胰腺脓肿,胰腺囊性肿瘤的鉴别,对于囊内气体较多或肥胖病人,特别对直径<5cm,B超难以查出的囊肿,CT可获得较佳的影像效果,鉴于CT需要设备,费用高,对人体有损害,因此不能列为胰腺假囊肿常规的检查项目。 4.ERCP 可显示慢性胰腺炎时胰管狭窄病变,并可发现部分囊肿与胰管相通,但此项检查有诱发感染的危险,近年来多不主张应用,一般只安排于术前在充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5.选择性动脉造影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假性囊肿有肯定的诊断价值,能显示病变部位,囊肿区呈无血管区,并见邻近血管移位变形,该项检查能正确地诊断血管受侵情况,确定有否出血和出血来源,判断囊壁内有否假性动脉瘤存在。 6.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用于鉴别囊性液,对这种检查方法尚存在分歧,持反对意见者理由有二, ①担心恶性细胞种植到腹膜或穿刺途径; ②担心误诊导致不恰当治疗,因此,对于诊断较为明确的胰腺假囊肿,根本毋需做此项检查,仅用于高度怀疑胰腺囊腺癌,患者因多种原因不适于手术而又需做出诊断者。
诊断鉴别诊断 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主要是根据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所处的阶段,急性囊肿时,表现为病情的延续,病人处于急性胰腺炎的情况下而不能很快好转,发热,上腹部胀痛和压痛,肿块,腹胀 ,胃肠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后期的病例,假性囊肿壁已经成熟,周围的炎症改变已经消退,此时临床诊断的要点包括: ①急性胰腺炎发作的病史; ②上腹部疼痛 不适及胃肠功能障碍; ③上腹部肿物; ④尿淀粉酶可升高或不升高。 慢性胰腺假性囊肿多发生在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当囊肿体积不很大,特别是位于胰腺尾部时,临床上扪不到上腹部肿块 ,主要表现为慢性胰腺炎的症状,如上腹部及腰背部痛,脂肪消化功能障碍,糖尿 病等,上腹痛 ,慢性胰腺炎,脾大 ,上消化道出血 肝功能正常是此症的特征。 临床上遇到曾有急慢性胰腺炎或上腹损伤,出现上腹疼痛,饱满,肿块,伴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病人,体检时能触到上腹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不清,较固 定,呈囊性感,有深压痛,就应想到有胰腺囊肿的可能,经胃肠道造影,B超检查即可作出诊断,但仅诊断出胰腺囊肿是远远不够的,为指导治疗,还应明确以下几 个问题。 1.确实是胰腺假囊肿而非真性胰腺囊肿 前者大多数有急慢性胰腺炎或胰腺损伤史,后者一般没有;B超,特别是CT有助于鉴别。 2.是急性胰腺假囊肿,还是慢性胰腺假囊肿 前者多由急性胰腺炎或胰腺损伤诱发,有的正处于急性胰腺炎阶段,除有急性胰腺炎的表现外,血尿 淀粉酶的活性增高,特别是尿中淀粉酶持续上升,慢性胰腺假囊肿多发生在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慢性胰腺炎症状,如腰背疼痛,消化不良 ,脂性腹泻 及糖尿病征象。 3.胰腺假囊肿的大小,位置,囊内有无房隔 通过胃肠造影,B超,CT检查不难做出判断,还应明确囊肿与胃肠道之间的关系,精确地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囊内无分隔的囊肿为穿刺置管引流的指征,囊肿与胃肠道之间间隙<1cm才适于做内镜治疗。 4.囊壁是否成熟 病程长短固然有参考意义,但B超与CT显示囊壁的厚度是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 5.囊肿与胰管是否相通,胰管有无狭窄 通常急性胰腺假囊肿不一定与胰管交通,无胰管狭窄,慢性胰腺假囊肿总与胰管交通,且伴胰管狭窄,ERCP或囊肿造影检查可提供确切证据,对于与胰管交通且有狭窄的囊肿,不应选择外引流,否则会发生胰瘘。 6.严密观察囊肿的变化 当已确定胰腺假囊肿的诊断并对上述5方面有了明确判断后,即可定出初步治疗方案,但还应进一步动态观察囊肿的变化,包括大小,囊壁厚度,囊内密度及是否出现囊内出血 ,感染,囊肿急骤增大,囊肿破裂和对周围脏器产生压迫等并发症,以便及时修正治疗方法。 鉴别诊断 胰腺假性囊肿 须与胰腺脓肿 和急性胰腺蜂窝织炎 鉴别,伴随脓肿的病人常有感染表现,偶尔,假性囊肿可表现为体重下降,黄疸 和触及无痛性肿大的胆囊,常首先考虑为胰腺癌 ,CT扫描显示病变为液性,提示为胰腺囊肿 可做出正确诊断,增生性囊肿,还有胰腺囊腺瘤或囊腺癌,约占胰腺囊性病变的5%,术前应与胰腺假性囊肿鉴别,其确切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术中的肉眼观察和活检来确定。 有时,特别是无明显胰腺炎或胰腺外伤 史时,除应与真性囊肿及腹部其他囊肿,实性肿块鉴别外,还应与胰腺脓肿相鉴别,胰腺脓肿常伴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及白细胞升高,囊液革兰染色及培养有助于诊断,若为脓性囊液,则诊断明确。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