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对遇冷时出现或加重的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关节肌肉疼痛,伴有或不伴有肾炎的病例,应高度怀疑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的可能,再通过测定体内冷球蛋白阳性时可确诊本病,但应依次排除如下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 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 等,最后通过免疫学检查确定冷球蛋白中存在的IgM,IgG,IgA及C3更有利于确定本病的免疫学类型。
鉴别诊断
1.原发性寒性荨麻疹 本病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性疾病,部分为获得性,患者体内既无冷寒血素,也无冷凝集素和冷球蛋白,遇冷时全身出现荨麻疹 ,可能是由于冷刺激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所致,此病在病情发作过程中不出现关节痛,肾炎及其他症状。
2.冷溶血素综合征 该综合征是由体内存在的冷溶血素(其本质为IgG抗体),于温度低于20℃ 时,在补体介导下,与红细胞结合并使其发生溶血所致,其临床特征为遇冷后出现畏寒,高热,头痛 ,腹痛 ,恶心,呕吐,支气管哮喘 ,高血压 ,心动过速,全身性寒性荨麻疹和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伴有急性溶血性贫血 ,鉴定冷溶血素的Donath-Landsteiner试验阳性,通常滴度在1∶2~1∶64为阳性,Coomb试验阳性,一般无关节症状,肾炎及其他系统表现,体内冷球蛋白不高,类风湿因子 及抗核抗体阴性,补体水平正常。
3.冷凝集素综合征 该综合征是体内存在过高的冷凝集素,在冷刺激时与红细胞结合而造成急性溶血综合征,经免疫学检查证实:冷凝集素属于κ轻链型IgM抗体,具有冷球蛋白特性,通常与I抗原相互作用,在补体介导作用下可引起溶血,冷凝集素综合征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前两型系继发于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风疹 ,淋巴瘤 等,而慢性型为特发性,三型的共同特征为遇冷后肢端,鼻,耳等处的浅表血管内红细胞自发性凝集而引起发绀,受累部位温度上升后发绀消失,血液生化学检查可发现自身血液在低于20℃时自动凝固,37℃时Coomb试验阳性,在20~30℃时轻度酸化血液后可发生补体依赖性贫血,外周血有溶血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可升高或减少,血小板减少,其他溶血试验 也为阳性,少数病例蛋白电泳 可在γ和β区出现副蛋白峰。
总之,冷溶血素综合征和冷凝集素综合征都是冷溶血性贫血,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疾病,无溶血性贫血,较易鉴别。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