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丘疹 蛋白尿 盗汗 低热 乏力 腹水 腹痛 骨膜炎 骨痛 骨硬化
内科 血液科
无特殊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染色体 尿酸 尿羟脯氨酸 尿溶菌酶 过氧化酶染色 维生素B1 维生素B12 基础代谢 白细胞数 泪滴状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血涂片 骨髓象分析
重点检查项目1.外周血 (1)慢性髓纤:1/2~1/3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有轻度或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早期少数患者有轻度红细胞数增高,髓纤病变严重时,患者可出现严重的顽固贫血,血片中成熟红细胞常呈现大小不一及畸形,有时见到泪滴状,椭圆形,靶形或多嗜性红细胞,外周血片出现泪滴状红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及巨大的血小板是本病外周血实验室特征之一,上海50例中有36例的外周血片中,于每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可见到有核细胞1~21个,在脾脏已切除的病例中,有核红细胞更显著增多,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至3%~5%。 白细胞总数高低不一,诊断时多在(4~10)×109/L,约有半数病例白细胞可增高到(10~20)×109/L,虽有个别的白细胞总数高达100×109/L,但一般极少超过(60~70)×109/L,部分病例15%~25%的患者在诊断时白细胞总数正常,少数白细胞总数减少,约70%病例外周血发现中幼及晚幼粒细胞,甚至1%~5%的原粒细胞,我们曾见到2例慢性髓纤,多年来外周血原粒细胞高达12%~24%,因此本病血象的原粒细胞增高,并不一定说明本病已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但如短期外周血及骨髓中原粒细胞迅速显著增多,则应警惕慢性髓纤已转为急性白血病,部分患者的血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少数病例的白细胞出现Pelger-Huět核异常。 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早期病例血小板数可增高,个别高达1000×109/L,但随病情发展而减少,血小板大而畸形,偶见到巨核细胞碎片,患者血小板的功能可能有缺陷。 (2)急性髓纤:急性型髓纤的外周血以全血细胞减少或白细胞数偏低伴显著贫血或血小板减少者占多,网织红细胞数多偏低,一般见不到泪滴状红细胞,可不出现幼红细胞,但也可出现较多的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或幼红细胞酷似急性白血病,骨髓多呈增生减低或干抽,有报告骨髓活检或超微结构可见到原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3)儿童型髓纤:儿童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偏高者占多,血小板数则大多偏低。 2.组织化学染色 约2/3慢性病例的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异常增高,少数正常,个别减低,因而有时可以此点和慢粒相鉴别,而急性型病例的积分大多正常,如慢性髓纤已合并或转化为白血病时,则其粒细胞可呈相应类型白血病的组织化学染色表现,如患者骨髓出现的原始细胞呈现血小板过氧化物染色阳性,抗血小板糖蛋Ⅱb/Ⅲa或Ⅰb的单克隆抗体阳性,则说明已转化为巨核细胞白血病的可能。 3.骨髓涂片 检查 抽吸骨髓液时出现干抽现象是本病典型表现之一,所谓干抽是指因患者骨质坚硬,虽多次改换部位穿刺,仍不易抽得骨髓液的现象,在病变早期,骨髓的造血细胞特别是巨核细胞仍见到增生,但随着髓纤病变加重,骨髓除巨核细胞有时仍可增生外.其他的造血细胞就趋向增生低下,当转为急性白血病时,骨髓的原始细胞就显著增多。 4.骨髓活检 具有典型的骨髓病理变化,是诊断本病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似乎所有病例的骨髓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均可见增多,严重的还可见骨质增生,但应注意在病变早期可能仅见到散在梭形纤维细胞而还没有见到明显的胶原纤维组织,有时连梭形细胞也难找到,如单用苏木精-伊红或吉姆萨染色,网状纤维就不易显色,但加用银染色才能显示网状纤维显著增多,在髓纤早期骨髓的有核细胞数,粒细胞及巨核细胞均增生,红系细胞则增生正常或减低,除巨核细胞可见到畸形外,粒细胞的核可能有过多或过少分叶,获得性Pelget-Huět异常,核浆发育不同步等现象。 5.染色体 检查 除个别的报道认为典型的髓纤曾出现过费城染色体外,大多数作者认为髓纤病例没有费城染色体或其他对诊断有肯定意义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只有少数病例有三体型染色体异常,1994年Reilly报告慢性原发性髓纤63例中的29例(其中3例用过免疫抑制剂)有染色体异常的表现,最常见的为13号,20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del(13 q),del(20q)]及1号部分三体型异常;在本病转为急性白血病时染色体核型的异常就显著增多,并认为如在诊断时就出现染色体异常,可提示预后不太好。 6.生化检查 血清尿酸 ,血及尿溶菌酶 含量可能增高,血清维生素B1 2,维生素B12 结合蛋白值亦可见增高,基础代谢率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可轻度增快。 7.X射线检查 30%~70%病例行X射线检查有骨质硬化的征象;典型的X射线表现是骨质致密度呈现不均匀性的增加,并伴有斑点状透亮区,形成所谓“毛玻璃样”现象,可见到骨小梁变粗或模糊,骨髓腔狭窄,边缘不规则,骨膜呈不规则样增厚等,B超检查,肝脾肿大。 8放射性核素骨髓扫描 用99mTc-硫胶体,99mTc-植酸钠能满意显示骨髓的单核巨噬系,正常人躯干骨,长骨远端,脾脏及肝脏均能显影,在髓纤患者可见脾及肝脏等髓外造血部位积聚了大量99mTc。 9.B超 示肝脾肿大。 10.祖细胞培养 以体外半固体培养基培养,发现部分髓纤患者外周血中粒CFU-G,CFU-MM,CFU-GEMMeg的生成数可能增高。
诊断鉴别诊断 1.国内诊断标准 (1)脾大。 (2)贫血,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红细胞。 (3)骨髓穿刺多次失败或“干抽”,或涂片显示“增生减低”。 (4)肝,脾,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显示造血灶。 (5)骨髓活检病理显示网状纤维和(或)胶原纤维明显增生。 上述第(5)项为必备条件,加上其他4项中任何2项,并能排除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即可诊断为IMF。 2.美国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PV)协作组于1983年制定IMF诊断标准 (1)脾大。 (2)外周血涂片有幼稚粒,红细胞。 (3)红细胞数正常,Ph染色体阴性。 (4)取材良好的骨髓活检病理切片中,纤维组织占1/3以上。 (5)除外其他全身性疾病。 国外诊断标准中强调要排除PV,故要求红细胞数正常,但实际上部分PMF患者在早期红细胞数可轻度升高,在晚期又可伴贫血,国内标准中提出髓外造血较有意义,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往往难以执行,因此,仍强调骨髓活检病理显示纤维化为最主要的诊断依据,其他各项均为参考条件,并在除外继发性者后才能最后诊断为PMF。 鉴别诊断 1.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SMF) (1)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和PMF均属MPD范畴,前三种MPD的病程中,尤其是晚期均可合并MF,故应仔细鉴别。 ①CML:PMF和CML病程中均可有脾大 ,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红细胞,且CML晚期许多病例都伴有骨髓纤维化,二者的鉴别点为:CML在SMF之前有较长的白血病病程,Ph染色体 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中性粒细胞ALP积分正常或减少以及红细胞形态学正常,无泪滴状红细胞。 ②PV:部分PMF病程中红细胞增多,甚至红细胞容量也升高,而PV晚期,15%~20%的病例伴SMF,故二者有时易混淆,鉴别点为:PV在发生SMF前有一很长的红细胞增多和红细胞容量升高的病程,有多血质的临床征象,通常无畸形及泪滴状红细胞,外周血幼稚粒,红细胞少见,此外,合并SMF的PV,其病情发展远快于PMF,平均3年后死亡,其中25%~50%进展为急性白血病 。 ③ET:部分PMF患者病程中血小板明显升高,而ET晚期也常伴SMF,二者鉴别点为:ET在发生SMF前有一很长的以血小板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病程,可伴血栓栓塞或出血性并发症,通常无畸形红细胞及泪滴状红细胞,幼稚粒,红细胞血象少见,ET发展为SMF,者远少于CML及PV。 (2)骨髓痨性贫血 :骨髓转移癌(其中腺癌最多见),弥漫性不典型分枝杆菌感染可伴发贫血,幼稚粒,红细胞血象,骨髓也可伴发纤维化,故有时需和PMF鉴别,原发病确诊及骨髓中找到肿瘤细胞和分枝杆菌为鉴别要点,另有报告,肿瘤伴SMF者,尿羟脯氨酸 排量增加,而PMF或不伴SMF的肿瘤患者则正常。 2.伴骨髓纤维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及急性白血病(AL): 几乎所有造血干细胞疾病均可伴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但大多为网状纤维,很少有胶原纤维增生,很多作者认为,纤维化是一种反应性应答,在MDS或AL诊断时,伴SMF,者可达30%~72%,但严重者仅占10%,下面仅讨论伴有严重骨髓纤维化的MDS和AL。 (1)MDS伴SMF:患者具备典型的MDS特点,包括无脏器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其相应的临床征象,外周血及骨髓显示2系或3系病态造血,原始细胞<30%,骨髓活检: ①呈现纤维化,以网状纤维为主。 ②有异型巨核细胞。 ③原始细胞增多,形态多样,不成片或成簇,不足以诊断为白血病,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表型检测均难以定型,伴骨髓纤维化的MDS常进展迅速,临床过程凶险,易发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化疗效果差,大多在1年内死亡,有人认为这是急性骨髓纤维化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有作者提出此为PMF转化为AML过程中的加速期。 根据MDS伴SMF者典型的MDS临床及血液学特点,脾大多不肿大或仅轻度肿大,骨髓纤维化程度轻且以网状纤维为主,大多数情况下不难和IMF区别。 (2)急性骨髓纤维化(AMF):AMF患者骨髓穿刺常呈“干抽”,或涂片 显示增生减低,可伴少量原始细胞或不伴原始细胞;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无泪滴状红细胞,但伴少量原始细胞;骨髓活检则显示类型难以确定的原始细胞浸润,伴明显纤维化,此种原始细胞在电镜下观察,血小板髓过氧化酶染色 阳性;骨髓免疫表型或组化染色检查,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CD41)及GPⅠb(CD61)阳性;患者临床进展迅速,化疗效果差,常于短期内死亡,文献中先后定名为恶性骨髓纤维化及AMF,由于上述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表型或组化染色检查已确定该种原始细胞系巨核细胞来源,故目前已正式定名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FAB分类属AML的M7型,约占AML的5%,其淋巴结,肝大 ,脾大均少见,根据M7的临床起病急,脏器浸润轻以及上述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或组化染色等特点,不难和PMF鉴别。 3.伴巨脾的其他疾病 (1)斑替综合征:以巨脾为主要表现的PMF,尤其伴外周血细胞减少和(或)门静脉高压 症时,易和斑替综合征混淆,仔细检查血涂片 ,发现幼稚粒,红细胞为鉴别要点,困难病例需经骨髓活检才能区别。 (2)慢性淋巴系白血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慢性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CPLL)及毛细胞白血病 (HCL),均可伴巨脾,尤其是HCL常伴骨髓穿刺“干抽”易和PMF混淆,仔细检查血涂片是鉴别的关键,CLL,CPLL均以淋巴细胞为主,后者还可出现幼稚淋巴细胞;HCL可查见毛细胞,有困难时需经相差显微镜及电镜鉴别,而PMF则以幼稚粒,红细胞为特点,进一步行骨髓穿刺及活检可明确区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