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压痛 紧张 扭伤 神经痛 脱水 腰椎间盘突出 腰软不能直起
脊柱外科 骨科 骨外科
无特殊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CT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1.X线片表现 本病的诊断及程度判定主要依据X线平片检查,凡疑诊本病者均应常规拍摄正位,侧位及左,右斜位片,对显示不良者,可重复拍摄,尤其是斜位片常因拍摄角度掌握不当而难以如实将病变反映出来。 (1)正位片:按常规拍摄腰骶段正位片一般难以显示椎弓崩裂或脊椎滑脱;但在滑脱明显时,可有滑脱椎体的重叠线,又称Brailsford弓形线,同时可以从正位片上观察有无椎间隙退行变及有无其他引起腰痛的因素,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2)侧位片: ①单纯崩裂者:在病节椎弓根后下方处显示一条由后上方斜向前下方的透明裂隙,或是峡部变得细长;先天性因素所致者则出现假关节样外观。 ②伴滑脱者:除上述条状透明裂隙较宽(其宽度与滑脱的程度成正比)外,尚可发现其他异常,主要是椎节的移位及松动等,并可加以对比。 A.分度判定:为Meyerding提出,即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分,并根据滑脱的程度不同,分为以下4度。 Ⅰ°:指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1/4者。 Ⅱ°:超过1/4,但不超过2/4者。 Ⅲ°:超过2/4,不超过3/4者。 Ⅳ°:超过椎体矢状径3/4以上者。 B.Newman分级判定法:除常用的分度外,Newman提出用脊柱滑脱分级来判定滑脱的程度,如所示,将第1骶椎上缘划分10个等分,之后按同等尺寸再在骶骨前方同样划分,其评判分级是依据上方腰椎椎体前缘所处的位置,例如Ⅰ=3+0,Ⅱ=8+6,Ⅲ=10+10,此种分级法定量较为精确。 C.Garland征:即沿骶骨上关节面前缘画一垂线,正常情况下腰5椎体前下缘应在此线之后1~8mm,如位于此线上或其前方,则为阳性,表明有滑脱,该垂直线又可称为Ullmann线。 D.其他:尚可从测量患节椎体前缘至棘突表面的距离,并与邻节对比来判定真性滑脱或假性滑脱,前者多明显增宽,后者则基本相似,Bosworth则提出椎节滑脱距离除以下椎节上缘矢状径的比值法;此外,亦有人提出依据Meschan夹角度数来判定第5腰椎滑脱程度,但目前均已少用。 (3)斜位片:对本病的判定临床意义最大,当将投照球管倾斜40°~45°拍片时,可获得一幅清晰的椎弓峡部图像,并巧合形成一似哈巴狗样影像,现将该狗样影像各部所代表的脊椎骨性解剖标志列举如下: 狗嘴——代表同侧横突。 狗耳——上关节突。 眼睛——椎弓根纵断面。 狗颈——椎弓峡部或关节突间部。 身体——同侧椎板。 狗腿——前腿为同侧下关节突,后腿为对侧下关节突。 狗尾——对侧横突。 在椎弓崩裂时,峡部可出现一带状裂隙,酷似在狗颈上戴了一根项链(圈),此“项链”愈宽,表示间距愈大,椎体滑脱的距离也愈多,甚至出现犹如狗头被“砍断”样外观,先天性因素所致者,裂隙两端骨质密度增加,表面光滑,多出现典型的假关节征,外伤性因素所致者在早期可显示清晰的骨折线,但在后期亦有部分病例形成假关节样外观。 (4)动力性侧位片:即拍摄侧位腰椎及腰骶椎过伸与过屈状态下平片,观察椎节的稳定性及椎节的松动度。 2.CT,MRI检查及脊髓造影 此类检查一般并不需要,依据前述的正,侧,斜位X线平片已可以确诊,但在必须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或合并有神经症状者,仍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方法。
诊断鉴别腰椎峡部不连与脊椎滑脱的诊断,依靠临床体征与X线检查二者相一致,即棘突压痛 ,推挤痛,椎旁压痛,后伸腰痛的部位,以及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与峡部不连或脊椎滑脱的部位相一致,才能确定腰及腿痛系由峡部不连或腰椎滑脱所致,此外临床还需检查有无其他下腰痛的体征,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背肌或韧带的扭伤 与劳损等,X线片有无其他下腰畸形,需排除其他下腰痛的原因,才能肯定本病的诊断,并且尽可能明确下列有关诊断: 1.滑脱水 平的小关节,有无关节炎性改变,如唇样增生,间隙变窄,边缘硬化 或间隙宽窄不等,临床有无早起时腰痛,阴雨腰痛等症状。 2.有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者,其受压的确切部位,此常依靠MRI或脊髓造影确定。 3.滑脱的程度,骶骨倾斜的程度。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