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腹泻 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 门脉高压 皮炎
寄生虫 感染中心
无特定人群
疫水感染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手术治疗
粪便显微镜检查 CT检查 胆囊胆道B超检查 肝功能检查 血常规 血凝试验 环卵沉淀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皮内试验 涂片
重点检查项目1.血象: 血吸虫病患者在急性期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其主要特点,白细胞总数在l0×l09/L以上,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20%~40%,最多者可高达90%以上,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一般轻度增多在20%以内,而极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常不增多,甚至消失,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2.肝功能试验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球蛋白增高,血清ALT,AST轻度增高,晚期患者由于肝纤维化,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常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慢性血吸虫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 3.粪便检查: 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但一般急性期检出率较高,而慢性和晚期患者的阳性率不高,常用改良加藤厚涂片 法或虫卵透明法检查虫卵。 4.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而且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采血微量与操作简便,但由于病人血清中抗体在治愈后持续时间很长,不能区别过去感染与现症病人,并有假阳性,假阴性等特点,近年来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病人循环抗原的微量法有可能诊断活动性感染,可作为考核疗效参考,是目前免疫学诊断发展的动向。 (1)皮内试验 :属速发型变态反应,若受试者曾感染过血吸虫,则有相应抗体,当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后,抗原即与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体结合,产生局部组织反应,呈现红,肿,痒现象,即阳性反应,作为感染过血吸虫的过筛方法,阳性者需作进一步检查。 (2)环卵沉淀试验 (COPT):当成熟虫卵内毛蚴的分泌,排出物质与血吸虫患者血清内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即为阳性反应,可作为诊断患者及考核疗效。 (3)间接血凝试验 (IHA):将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使其成为致敏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与患者血清相遇时,由于细胞表面吸附的抗原和特异抗体细胞结合,红细胞被动凝集起来,肉眼可见称阳性反应,在流行区,该法可作为过筛或综合查病的方法。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使之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经与特殊的酶结合后显色,此法可用作诊断及考核疗效的依据。 (5)循环抗原酶免疫法(EIA):循环抗原的存在表明有活动性感染,血清和尿中循环抗原水平与粪虫卵计数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方法敏感,特异,简便,快速,对血吸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和防治效果的评定,都具有重要价值。 5.B型超声波检查:可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可见肝,脾体积大小改变,门脉血管增粗呈网织改变,并可定位行肝穿活检。 6.CT扫描: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常有钙化现象,CT扫描可显示:肝包膜增厚钙化等特异图像,重度肝纤维化可表现为龟背样图像。
诊断鉴别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必要条件,应仔细询问,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及寄生虫学与免疫学检查,据此诊断多可确定。 急性血吸虫病可误诊为伤寒 ,阿米巴肝脓肿 ,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鉴别价值,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 型病毒性肝炎 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损害均较明显,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 ,便血 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米巴痢疾 ,慢性菌痢鉴别,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 的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 便血史,门静脉高压 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 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多次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才能鉴别,此外,在流行区的癫痫 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 的可能。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