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 肌肉痉挛性疼痛 肌肉压痛 肌痛 焦虑 流行性肌痛 疲乏 失眠
免疫科 内科
无特定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类风湿因子 肌电图 风湿病化验检查项目
重点检查项目辅助检查 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纤维肌前综合征一般无实验室异常,但有报道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IL-1水平增高,自然杀伤细胞及血清素活性减低,脑脊液中P物质浓度升高,药1/3病人有雷诺现象,在这一组病人中可有抗核抗体阳性,C3水平减低。 自70年代Smythe首次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标准以来,相继以许多诊断标准问世,但这些标准在方法学上,内容上都不尽相同,从而给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带来一些困难,为此国外学者通过多中心协作,在以往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了大量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压痛点,从中筛选出最有鉴别意义的一个临床症状及18个压痛点,提出了1990年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分类标准。 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时疼痛时才认为是全身性疼痛。 2.用拇指按压(按压力约为4kg)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这18个(9对)压痛点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恰在交界处外侧上缘;臀我上象限,臀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同时满意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应用这个标准可使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定义更趋一致,该标准所强调的纤维肌痛综合征与其他类似疾病的区别处,因而没有包括综合征特征性表现,如疲劳,睡眠障碍,晨僵等,应用这个标准时,考虑到上述特点,将会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正确性,但这个标准不能区分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和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因此,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成立后,还必须检查有无其他伴随疾病,以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纤维肌综合征,这种区分在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显然是必要的。
诊断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资料 鉴别诊断 纤维肌痛综合征 的症状如疲乏,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它需要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 1.精神性风湿痛:纤维肌痛综合片易与精神性风湿病相混淆,但两者有显著不同,精神性风湿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 或其他精神病,区别两者是重要的,因前者更难处理,常需精神病专家治疗。 2.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有助于鉴别二者。 3.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 4.类风湿关节炎:RA和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 的感觉,但纤维肌前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 ,血沉,关节X线片等也都政治,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分布范围较广泛,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于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 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也有学问压痛点,易与纤维肌前点征相混淆,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不同之处。 肌筋膜痛综合征的压痛点通常叫激发点,按压这一点,疼痛会放射到其他部位,虽然病人感到疼痛,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激发点任何处。 肌筋膜综合征通常只有一个或聚集在局部的几个激发点,激发点起源于肌肉,受累肌肉活动受限,被动牵拉或主动收缩肌肉均可引起疼痛,用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激发点可暂时消除疼痛,它与纤维炎不同,没有广泛的疼痛,僵硬感或疲乏等症状,但是如果持续性的疼痛引起Ⅳ期睡眠障碍 ,肌筋膜综合征就可能演变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肌筋膜综合征通常由外伤或过劳所致,一般预后较好。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