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丘疹 抽搐 发绀 肝脾肿大 黄疸 淋巴结肿大 脑积水 贫血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视神经萎缩
儿科学 新生儿科
儿童
消化道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核酸的分子杂交 补体结合试验 弓形虫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尿常规 弓形体筛选 脾脏超声检查 血常规 便常规 肝脏超声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涂片 眼底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1.病原学检查:在患者体液或病变组织中找到原虫即确立诊断,取患者的血,脑脊液,尿,痰,羊水等检查滋养体和假包囊。 (1)直接涂片 或沉淀涂片:取上述材料涂片在高倍镜下找滋养体;或用姬姆萨染色或瑞特染色后在油镜下找滋养体和假包囊,此法阳性率较低。 (2)分离弓形体:取待检材料接种于小鼠腹腔,鸡胚卵黄囊或猴肾细胞组织分离弓形体。 (3)DNA杂交及PCR技术:两者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抗体水平的上升,比上述方法简便,且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检测弓形体循环抗体可以作为早期急性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弓形体IgM和IgG抗体,抗体效价高或病程中有4倍以上升高,或IgM抗体阳性,均提示近期感染,新生儿血清中IgM阳性提示为先天性感染,检测方法如染色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间接凝血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等。 (1)亚甲蓝染色试验:在感染早期(10~14天)即开始阳性,第3~5周效价可达高峰,可维持数月至数年,低效价一般可代表慢性或过去的感染,从母体得来的抗体,在生后3~6个月内消失,因此小儿满4个月后,可重复染色测定抗体,如效价仍维持高度,就可证明由于感染所致。 (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所测抗体是抗弓形虫IgG,其出现反应及持续时间与亚甲蓝染色试验相仿。 (3)IgM-免疫荧光试验:是改良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感染5~6天即出现阳性结果,可持续3~6个月,适于早期诊断,由于IgM的分子量大,母亲的IgM一般不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如新生儿血清中含有抗弓形虫IgM,则可考虑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诊断。 (4)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测抗弓形虫IgM,以1∶16凝集作为阳性,感染后5~6天则能测得阳性。 (5)酶联免疫试验和可溶性抗原-荧光抗体技术:操作简便,快速,前者并可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满意,后者只要一次稀释就能检出抗体水平,其敏感性与免疫荧光反应相仿。 3.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呈黄色,淋巴细胞和蛋白可增加。 4.活体组织病理切片:取患者骨髓,淋巴穿刺液,淋巴结活检及尸体的脏器组织等检查滋养体和假包囊。 5.动物接种试验:取待检材料接种于小鼠腹腔,鸡胚卵黄囊或猴肾细胞组织分离弓形体,DNA杂交及PCR技术,两者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6.B超:肝脾肿大。 7.X线检查:可见肺部病变。 8.眼底检查 :表现为后极部,限局性坏死性,视网膜脉络膜炎,1~6个月视盘直径大小,中央部有灰白色增生组织,局部水肿,伴有视网膜下渗出及出血。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难,临床上若出生后,呈现小头 畸形,小眼症等,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出现黄疸持续不退,肝脾肿大,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如母有流产 ,早产,死产 史,与猫密切接触史或进食未熟的肉类,蛋类,奶类史,临床要考虑本病,确诊须靠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先天性弓形虫病 应与TORCH综合征(风疹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 和弓形虫病)中的其他疾病相鉴别,此外尚需与梅毒 ,李斯特菌或其他细菌性和感染性脑病,胎儿成红细胞增多症,败血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淋巴结结核等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确诊。 1.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弓形体感染,表现及预后与CMV感染相似,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2.其他病理性黄疸 :主要依赖临床全身脏器受损的表现特点和实验室检查鉴别。 3.其他脑膜脑炎:全身脏器受损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