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

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就诊指南

典型症状

出血倾向 胆道闭锁 胆红素升高 腹水 肝昏迷 肝脏肿大 黄疸 灰白大便 精神萎靡 门脉高压

  • 建议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小儿外科 外科 儿科学

  • 易感人群:

    儿童

  • 传染方式:

  •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常见问诊内容

粪胆原 直接胆红素 尿胆素 尿胆原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十二指肠引流一般性状检查 血清甲胎蛋白(AFP)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腹腔镜 有核红细胞 引流管 浊度 造影检查 肝胆显像 腹部包块

重点检查项目

1.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升高,特别是直接胆红素 显著升高,血清胆红素达85~340µmol/L(5~20m/dl),动态观察可持续升高。 2.肝功能测定:生后3个月做硫酸锌 浊度 试验(ZnTT)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多数呈阳性,脑磷脂絮状试验比ZnTT,TTT较晚,呈阳性,ALT,AST多数显示轻度或中等度升高,很少超过500U,乳酸脱氢酶及亮氨酸氨基酞酶多为正常或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在出生3个月后,全部病例均升高,一般在20U(金氏)以上,超过40U(金氏)即有诊断意义,并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高。 3.尿胆素 ,尿胆原 测定:粪便尿胆素及粪胆素 反应阴性,尿中亦不含尿胆红素及粪胆素,后期部分血清胆红素可通过肠壁渗入肠腔内,并生成少量尿胆原及粪胆原 ,氧化后变为尿胆素及粪胆素。 4.血清5-核苷酸酶测定:5-核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胆道闭锁病儿均高于正常值上限15U,33.33%病儿高于50U,新生儿肝炎病儿均低于50U,这一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改变亦相一致,即胆道闭锁胆管增生严重,与新生儿肝炎比较差异显著,可测定5-核苷酸酶,有助于胆道闭锁的早期诊断。 5.血清胆酸测定:胆道闭锁病儿血清中胆酸明显增高,动态观察有助于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诊断。 6.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AFP为正常胎儿肝脏所制造,出生1个月后自然消退,胆道闭锁主要为胆管上皮增生,无肝细胞增生,不能合成AFP,定性试验为阴性,偶为阳性,其平均值很低,新生儿肝炎时肝细胞增生,AFP的合成增加,血中AFP增高,用放射免疫扩散法,连续定量测定,高峰大于4mg/dl可诊断为新生儿肝炎。 7.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P-x)试验:LP-x是阻塞性黄疸病人血清中的一种正常的低比重脂蛋白,在胆道闭锁时胆汁在肝内淤滞,血清中LP-x明显增高。 8.红细胞过氧化氢溶血酶试验:在胆道梗阻时脂溶性维生素E 缺乏,红细胞膜缺乏维生素E时,失去维生素E的氧化作用,不能防止H2O2所诱发的溶血,如果溶血率增高,间接证明维生素E缺乏,说明梗阻的程度,正常婴儿溶血<20%,若溶血在80%以上者则为阳性。 9.十二指肠引流液中胆红素测定:本方法原理是胆道闭锁病儿胆汁不能进入消化道,十二指肠液中不含胆色素,采用带金属头的新生儿十二指肠引流管 ,经鼻腔(或口腔)插入胃内,抽尽胃液,置病儿于右侧卧位,髋部略垫高,注入清水20ml以刺激胃蠕动,在X线荧光屏下继续插管,使金属头进入十二指肠第二段,抽取十二指肠液,在抽完第1管后(胆汁装入试管),从引流管注入33%硫酸镁2~5ml/kg,随后每隔15min抽取十二指肠液,分别装入“甲”,“乙”,“丙”管,检查pH值,白细胞和胆红素,李穗生报告19例十二指肠液不含胆红素者中,18例确诊为胆道闭锁,11例十二指肠液含胆红素者中2例确诊为胆道闭锁,此2例为重度黄疸病儿,与血清胆红素过高,从肠壁渗入肠腔有关,此法可获90%确诊率,有助于胆道闭锁的早期诊断。 10.B型超声:肝外胆道多不能探查,胆囊多不显像或显著瘪小,动态观察胆囊进食前后的变化,更有助于诊断。 11.肝胆核素动态检查 (1)131I标记玫瑰红排泄试验:90%以上的胆道闭锁131I随粪便的排泄量在5%以下,新生儿肝炎几乎全部都在10%以上。 (2)99mTc肝胆显像 :有报告在26例胆道闭锁病儿中24例行肝胆核素检查,全部肝外胆道和肠道均无放射性99mTc出现,诊断为胆道闭锁,无一例漏诊。 12.肝脏穿刺检查 经皮肝穿活检由于穿刺针及操作技术的改进,少有出血及胆汁漏等并发症,可有效地诊断本病,诊断率达60%~92%。 13.经皮肝穿胆管造影(FTC):PTC检查不受黄疸程度及肝外胆道引流状态的影响,成功的造影可清晰显示完整的肝内,外胆管影像,新生儿及婴幼儿期因其胆管解剖学特点,PTC成功率较年长儿为低。 (1)术前做PTC检查的目的:胆道闭锁病儿术前做PTC检查的目的是: ①鉴别新生儿肝炎与胆道闭锁。 ②了解肝内胆管结构。 ③判断胆道闭锁的类型。 ④为选择手术方法提供依据。 (2)术后做PTC的目的:术后做PTC的目的是: ①了解吻合口有无狭窄。 ②估计预后。 ③再次手术的选择。 PTC比较安全,操作较简易,但仍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可并发胆汁漏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高热及气胸,有人报告前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应严格掌握指征。 14.腹腔镜检查:在麻醉下做人工气腹后,经腹壁小切口插入腹腔镜,观察腹腔器官及组织,在检查上腹部时,应安置胃管吸空胃内容,腹腔镜对鉴别新生儿肝炎与胆道闭锁有一定意义,可观察肝脏的颜色,大小及形态结构,找不到胆囊或胆囊苍白瘪小时,多可确诊为胆道闭锁,若尚未见到胆囊,可用一细针穿刺行胆管造影术,亦可用细针或细塑料管经过腹壁肝脏及胆囊床插入胆囊腔内行造影,从而获悉胆道情况,若造影显示肝外胆管开放,并有造影剂流注十二指肠者,可排除肝外胆道闭锁,亦可在腹腔镜下取肝组织活检。 15.经纤维内窥镜逆行性胰管,胆管造影检查 (ERCP) 该项检查不仅能对胆道闭锁,胆道发育不良及新生儿肝炎做出诊断(即胆道未显影者应考虑胆道闭锁),并可显示胰管的形态及走行,为有无胰管,胆管合流异常提供影像特征。

诊断鉴别

诊断 胆道闭锁主要症状是持续黄疸,灰白色粪便,黄疸尿,腹部隆起,肝脾大,血清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ALT轻度升高, 尿胆红质阳性,粪胆素阴性,据此可做出诊断,B型超声波腹部检查,肝脏核素动态检查及十二指肠液胆红素检查,可判断胆道闭锁的病理类型,显示胆道形态与功 能,并与肝炎鉴别。 鉴别诊断 1.新生儿肝炎 :本病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最困难,约20%的新生儿肝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胆道完全性阻塞,有阻塞性黄疸 的表现,除黄疸不退外,也可有尿色加深,灰白色粪便,极似胆道闭锁,但此类病儿大部分肝外胆管正常,很少脾肿大,经一般治疗有80%可痊愈,多数新生儿肝炎经4~5个月后,由于胆汁疏通排泄,黄疸逐渐减退,所以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可做出鉴别诊断,但是胆道闭锁于生后2个月内,若能接受胆道重建手术治疗,一般可以获得良好的胆汁引流效果,而超过2个月行手术时,胆汁性肝硬化 常已造成不可逆的肝脏损害,尽管可以重建胆道,但预后不佳,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临床鉴别的要点: (1)性别:肝炎男婴比女婴多,而胆道闭锁女婴较男婴多。 (2)黄疸:肝炎一般较轻,黄疸有波动性改变,胆道闭锁的黄疸为持续性加重,无间歇期。 (3)粪便:肝炎为黄色软便,胆道闭锁较早出现白陶土色便且持续时间较久。 (4)体征:肝炎者肝大 不及胆道闭锁,胆道闭锁者肝常在肋下4cm以上,质坚韧,边缘钝,常伴脾肿大。 (5)病程:新生儿肝炎于生后半年,多能逐渐好转,痊愈,而胆道闭锁少有活1年以上者。 2.新生儿溶血症:在我国主要病因是ABO血型不合,而Rh血型不合 者少见,此症早期表现与胆道闭锁相似,有黄疸,肝脾肿大等,但其特点是在出生时,婴儿皮肤呈金黄色,有显著贫血 表现,肌张力松弛及神经系统症状,产生核黄疸可危及生命,末梢血象检查有大量有核红细胞,随着病儿长大,血象多自行或在输血后恢复正常,黄疸逐渐减轻,粪便色泽正常。 3.母乳性黄疸 :一般在生后4~7天黄疸明显加重,2~3周黄疸渐减轻,维持低水平3~12周,停止哺乳2~4天后,高胆红素血症迅速消退,哺乳停止后6~9天黄疸消失,本病临床上无肝脾肿大及灰白色粪便。 4.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本病亦可在新生儿时期出现黄疸,多为囊肿型,常以腹胀 或上腹部包块 而就诊,B型超声可见胆总管囊性扩张,当囊肿较小而不易扪及时,临床上有误诊为胆道闭锁者。 5.胆总管下端淋巴结肿大压迫及上部肠道梗阻所致黄疸:肝外胆管附近的肿物或胆总管下端旁淋巴结肿大,可以压迫胆道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这类病例胆总管及胆囊皆有轻度扩张,可经B型超声证实,此外,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 ,环状胰腺 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等部分病例亦可并发黄疸,此类疾病除黄疸外,临床上有原发病的表现,不难鉴别。 除上述黄疸病儿外,亦应与感染性黄疸及酶代谢异常所引起的黄疸进行鉴别。

猜你感兴趣

相关症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