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张热 发绀 乏力 肺实变 腹泻 干咳 呼吸困难 稽留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咳嗽
呼吸内科 内科
儿童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冷凝集试验 沙眼衣原体 类风湿因子 肌酸激酶 心电图 血常规 结核菌素试验(OT 尿常规 便常规 胸部平片 肝功能检查 肾功能检查 血液电解质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
重点检查项目儿童SARS的实验室检查资料收集和分析。 1.全国儿童严重呼吸综合征诊疗方案(试行)检查 包括: (1)三大常规及结核菌素实验(血常规须在入院后连续3天动态检测)。 (2)正,侧位胸部X线片检查(早期1次/d,连续3~4次)。 (3)心电图检查,阳性结果定期复查。 (4)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检测,有关细菌和病毒学检测。 (5)血沉,C反应蛋白,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测。 (6)对重症者进行血气分析。 2.临床常规进行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应每1~2天1次,必要时1次/d,恢复期适当延长间隔时间,血常规的动态变化是本病的特点之一,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典型病例其外周血白细胞在病情进展期呈进行性下降,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2)咽拭子冠状病毒抗原测定及血冠状病毒抗原测定:建立RT-PCR检测冠状病毒抗原,其临床诊断价值有待更多临床实践验证,注意在发热早期,病毒血症期留标本,咽拭子病毒分离查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拉萨热病毒,汉坦病毒,腺病毒,咽拭子支原体PCR,抽血查支原体抗体(MP-IgM),衣原体抗体(CP-IgM)对排除其他病原肺炎是必要的。 (3)痰细菌培养加药敏,血培养致病性球杆菌加药敏:有助于排除或诊断细菌感染。 (4)腹泻病人:加做大便冠状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抗原测定。 (5)PPD皮试:有助于排除或诊断肺部结核感染。 (6)查血沉,C反应蛋白,冷凝集试验 ,发热超过1周者加做肥达试验,外斐试验,抗溶血素链球菌“O”,类风湿因子 (RF),有助于鉴别诊断。 (7)免疫功能:查T细胞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有助于了解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 (8)心,肝,肾功能相关检查:起病初期查脏器功能指标并定期复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葡萄糖,尿素 氮,尿酸 ,肌酐,肌酸激酶 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淀粉酶 。 (9)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有助于判断呼吸衰竭及电解质紊乱,注意留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备冠状病毒抗体检测。 1.正,侧位胸部X线片检查 定期检查胸部X片具有重要的诊断学意义,早期应1次/d,连续3~4次;以后每1~2天1次,恢复期适当延长间隔时间,特点: (1)单侧或双侧的局灶性非对称性浸润影,为斑片状,絮状或类圆形阴影,以肺下叶,肺门和肺野外带多见,应特别注意脊柱旁,心影后斑片状阴影。 (2)胸部X线片改变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进展较一般肺炎为快,阴影范围迅速扩大或从单侧变为双侧。 (3)肺部阴影,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在儿童SARS患儿中较少见。 2.心电图检查 应常规查EKG,SARS患儿有部分出现心脏损害,对有心脏损害者应进行床边动态心电监护。
诊断鉴别诊断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严重呼吸综合征诊断标准(试行)如下: 1.诊断条例 (1)流行病学史: 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来自发病区域者;属群体发病者之一;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者(密切接触者指2周内与SARS患者共同生活,学习,玩耍,或接触过SARS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者)。 ②发病前4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SARS流行地区者。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5℃,偶有畏寒 ;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 ,气促,肺部听诊可闻干湿性啰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年长儿可诉头痛,关节和肌肉酸痛,乏力 等,可有腹泻 。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8mg/L。 (4)胸部X线检查:见辅助检查。 (5)抗生素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6)有条件的单位,可作SARS病毒抗体和(或)RT-PCR检测,以助诊断。 2.SARS诊断标准 (1)临床确立诊断标准:患儿符合以下2条中的1条可确立诊断: ①诊断条例1.(1)+(2)+(3)+(4)。 ②诊断条例1.(1)②+(2)+(3)+(4)+(5),加上第6有助于最终确立诊断。 (2)临床疑似诊断标准:患儿符合以下3条中的1条可诊断疑似病例: ①诊断条例1.(1)+(2)+(3)。 ②诊断条例1.(1)②+(2)+(3)。 ③诊断条例1.(2)+(3)+(4)。 (3)医学观察病例确定标准:符合诊断条例1.(1)②+(2)+(3)的病例可以留观。 3.重症SARS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条件者可作出诊断: (1)呼吸困难 ,发绀 。 (2)低氧血症 ,吸氧3~5L/min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7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0.93;或已可以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1),氧合指数≤300,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200。 (3)肺部有多叶病变或X线胸片显示24~48h病灶面积进展>50%者。 (4)有休克 表现者。 (5)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表现者。 (6)有严重基础疾病者。 鉴别诊断 临床上要注意排除其他病毒性肺炎 ,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性,真菌性肺炎。肺结核 ,流行性出血热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有条件的单位应及时作相关病原学检查,对临床疑似病例,应连续3天动态观察外周血相和胸部正,侧位X线片,儿童SARS应与以下的呼吸道感染疾病鉴别: 1.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扁桃体炎,咽炎,喉炎等)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有喷嚏,流涕,鼻塞,咽喉疼痛,扁桃体肿大,声音嘶哑等,也可以发热,咳嗽,部分病例周围血白细胞也可减少,但肺部听诊无啰音,胸部X片没有肺炎表现,并且数天后病情好转痊愈。 2.细菌性肺炎: 可有或无原发感染灶,咳嗽多伴有白痰,脓痰,或小婴儿表现喉鸣,有发热,周围血白细胞数升高,核左移,两肺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X片两肺有斑片状模糊阴影,尤以双下肺明显,严重病例可合并胸腔积液 或脓胸,抗生素治疗有效,没有强的传染性。 3.肺炎支原体肺炎 :年长儿多见,也可有流行,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可有发热,头痛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胸部X片改变却与体征不相符,常以肺门周围阴影增浓为突出的间质性肺炎改变,或均一的实变影,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效。 4.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多见于2岁以内,尤其以2~6个月婴儿多见,起病急,可不发热或有中,低热,咳嗽,喘息明显,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早,可听到满肺喘鸣音和肺底部细湿啰音,胸部X片显示小片状阴影,多伴有明显肺气肿 征,抗生素治疗无效,经对症支持疗法3~5天,喘息停止,病情逐渐好转,预后良好。 5.腺病毒肺炎: 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小儿,常有稽留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咳嗽,呼吸困难,发绀,肺部体征出现较晚,高热4~5天后方闻及两肺细湿啰音,肺部病变融合则有肺实变体征,胸部X片改变出现较早,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多见肺气肿,病情严重,病程迁延可达4~6周,常遗留不可逆性肺损伤 ,后遗症有肺不张 ,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 ,反复发作性肺炎等。 6.真菌性肺炎: 常在许多全身性疾病基础上发生,如血液病,营养不良 ,结核病,免疫功能缺陷等,也可继发于婴幼儿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起病较缓慢,病程迁延,更换多种抗生素无效,病情日益加重,常合并鹅口疮 ,皮肤或消化道等部位的真菌感染,可有发热,咳嗽,气促,发绀,精神萎靡,年长儿可有无色胶胨样痰咳出,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可闻及管状呼吸音和中小水泡音,胸部X片有点状阴影,可似粟粒性肺结核改变,亦可有棉絮状阴影或大片实变灶,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如达扶康,氟康唑,酮康唑等。 7.衣原体肺炎: 衣原体根据抗原结构,对磺胺敏感性和包涵体性质等分为4种:沙眼 衣原体(C.trachomatis,CT),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e,Cpn),鹦鹉热 衣原体(C.psittaci),家畜衣原体(C.pecorum),前三者与人类疾病相关。 (1)沙眼衣原体 肺炎:占婴儿肺炎的18.4%,多见于1~4月龄幼婴,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母亲垂直传染给婴儿,起病较缓慢,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塞,流涕,多数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后出现呼吸增快及明显咳嗽,50%以上病例伴有耳鼓膜 外观异常,50%伴有眼结膜炎,体格检查可闻及两肺细湿啰音或喘鸣音,胸部X片呈广泛肺间质及肺泡浸润,常见过度充气。 (2)肺炎衣原体肺炎 :是1989年被正式命名的新衣原体种,现公认是5岁以上小儿及成人重要的肺炎病原之一,肺炎衣原体肺炎起病缓慢,一般症状较轻,常伴咽炎,喉炎及鼻窦炎 ,多见咳嗽,并且持续时间长,可达3周,胸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胸片无特异性改变,多见单侧下叶浸润,可并发胸腔积液。 (3)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是人畜共患性疾病,人受感染主要是吸入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粪,粉尘或与病鸟接触而致病,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有寒战,高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咳嗽明显,初为干咳,以后频繁剧咳,咳脓性痰,偶有血丝痰,呕吐,肝脾肿大,贫血 ,两肺可闻及啰音,胸部X片早期有弥漫性肺间质浸润,从肺门向周边特别向下肺野伸展,实验室检查:可进行咽分泌物,痰等涂片 直接镜检,或通过衣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PCR 技术等方法检测,治疗以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沙眼衣原体肺炎也可用磺胺二甲基异噁唑,年长儿和成人用氟喹诺酮类效果也很好。 8.小儿军团菌病: 我国1982年首次报告了军团菌病,此病是由军团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小儿受军团菌感染后容易发生肺炎,临床以肺炎表现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受损,从而具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病初期酷似感冒或重感冒,表现全身不适,头痛,肌痛,疲乏,发热,咳嗽,流涕,若能很快自限则好转痊愈,若病程不自限,且进一步恶化,患儿就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咳脓痰至咯血 ,肺部可出现干湿啰音和实变体征,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痰等分泌物培养有军团菌生长,血清特异性抗体IgM和IgG阳性,PCR检测敏感性可高达100%,治疗以红霉素为首选,疗程3周。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