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盲 角结膜干燥症 皮肤粗糙 视力障碍 视物变形 畏光 嗅觉障碍 眼干 角膜溃疡 腹泻
内科 内分泌科 儿科学 小儿内分泌科 儿科
儿童
无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维生素A 维生素A结合蛋白(RBP) 尿液细胞学检查 角膜检查 眼科检查 尿常规 血常规 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
重点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查 1.血清维生素A水平测定 是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也是最可靠的指标,除有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的病史外,在临床前期尚无维生素A耗尽迹象,而肝贮存已枯竭时,血浆视黄醇水平下降。 正常空腹时血浆维生素A正常范围为20~80µg/dl(0.70~2.8µmol/L);10~19µg/dl(0.35~0.66µmol /L)则偏低,而<10µg/dl(<0.35µmol/L)时为缺乏,即可确诊本病,成年男子的平均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为 47µg/ml,女子为42µg/ml,10岁以前,此范围为20~30µg/ml,缺乏状态和急性感染时,血浆维生素A降低。 2.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RBP) 近来有人认为RBP与人体维生素A水平呈正相关,RBP的含量可反映人体维生素A的营养水平,正常儿童的血浆RBP的含量为23.1mg/L。 3.相对剂量反应试验 当血清中维生素A浓度在正常范围时,肝脏维生素A 已有耗尽的可能,因此采用维生素A的相对剂量反应(relative dose reation,RDR)法,间接评价个体体内维生素A的贮存量。 方法:口服1000mg维生素A棕榈酸,分别于口服前和口服后5h测定血清维生素A浓度,若服后5h,RDR率≥20%,表示肝脏内维生素A的贮存已处于临界状态,用此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 4.中段尿检查 中段尿液做上皮细胞计数,维生素A缺乏则增高,高倍显微镜下更可见上皮细胞角质变性的程度。 影像学检查 1.视觉暗适应功能测定 最早期的变化功能障碍,可用暗适应测量法,暗点测量法或视网膜电流描记法来检测,这些检测方法需要病人的合作。 维生素A缺乏症患者的暗适应能力比正常人差,但是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暗适应能力降低,如视神经萎缩,色素性视网膜炎,睡眠不足等。 2.眼结膜角质上皮细胞检查 将患儿眼睑分开暴露4~5min,用棉拭子蘸生理盐水,自结膜面上轻轻刮下,在显微镜下可见角质上皮细胞。
诊断鉴别诊断 结合喂养史及眼部或皮肤症状等,诊断一般无大困难,此外,当维生素A缺乏时,泌尿系统上皮细胞同样有病变,尿沉渣检查中常见较多的上皮细胞并呈角化,或常伴有继发性感染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1.病史和症状 仔细询问病史,如患者存在维生素A摄入不足,或者存在维生素A的吸收,利用障碍,或引起维生素A消耗过多的疾病,同时有暗适应障碍,夜盲,结膜干燥,角膜软化,或四肢伸侧有毛囊性角化丘疹。 2.相应检查 通过暗适应检查和血浆维生素A浓度的测定可基本作出诊断,若血清维生素A水平在正常低值,此时肝内维生素A的储存也可能已耗竭,在这种可疑的情况下,可采 用敏感而可靠的相对剂量反应试验来进一步确定亚临床维生素A的缺乏,尽量做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鉴别诊断 夜盲的其他原因,如视网膜炎 色素沉着症,必须排除,继发性感染可使角膜改变恶化,试用维生素A的治疗剂量有助诊断。 (l)暂时性夜盲。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这种夜盲是暂时性的,只要多吃猪肝、胡萝卜、鱼肝油等,即可补充维生素A的不足,很快就会痊愈。 (2)获得性夜盲。往往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营养不良或本身的病变引起。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这种夜盲随着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痊愈而逐渐改善。 (3)先天性夜盲。系先天遗传性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杆状细胞发育不良,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所以发生夜盲。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