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异常 反复感染 腹泻 肝脾肿大 骨膜反应 惊厥 皮炎 贫血 厌食 自发性骨折
小儿营养保健科 儿科学
儿童
无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铜蓝蛋白 浆细胞 血清铜 血管造影 羊水细胞培养 血常规
重点检查项目1.血清铜检查 直接反应铜的正常值,新生儿为(0.6±0.3)µmol/L[(4±2)µg/dl],成人为(0.4±0.6)µmol/L[(2.5±3.7)µg/dl],间接反应铜的正常值,新生儿为(3.9±0.3)µmol/L[(25±2)µg/dl],成人为15.2~16.2µmol/L(97~103µg/dl),其临床意义与血浆铜蓝蛋白 氧化酶活性一致,总血清铜的正常值,新生儿为6.3~8.6µmol/L(40~55µg/dl),生后逐渐增多,1个月时(13±2.2)µmol/L[(83±14)µg/dl],2个月显著减少,平均(10±0.8)µmol/L[(64±5)µg/dl],3个月后又开始增多,6个月后接近成人水平,成人平均值为17.1~20.4µmol/L(109~130µg/dl),健康儿童血清铜的正常值为18~26.5µmol/L(115~169µg/dl),铜缺乏症患儿血清铜减低,血清铜蓝蛋白水平降低。 2.铁动力研究 铁吸收减少以及放射性铁结合到红细胞内。 3.肝穿刺活检 正常成人肝铜浓度测定为16~31µg/g,铜缺乏症患儿肝铜含量下降。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其表现为长骨干骺端增厚,且伴骨折;临时钙化带内可见成熟软骨与松质骨的碎片;骨皮质疏松,并被骨周围的新月形成的活动带所包绕,伴有快速骨样钙化与软骨修复,骨膜增厚,并由水肿,细胞及增厚的结缔组织所包围,肋骨前部突出或凹陷,自发性肋骨骨折与骨膜反应,长骨干骺端部位呈杯口状与外倾,且伴有骨刺形成与干骺端下骨折。 2.脑血管造影 可见脑动脉迂曲,血管腔不规则或闭塞。 3.骨髓检查 显示红细胞系统受累及巨幼红细胞改变,且有空泡形成,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骨髓各成熟阶段的红细胞占优势,幼红细胞具有少量的异染色质与紧密的核仁,胞浆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偶于空泡内有大量的铁蛋白;一些线拉体出现铁的沉积,这被认为是含铁血黄素,粒细胞系显示成熟细胞减少,但中幼粒与晚幼粒细胞丰富,在巨核细胞与浆细胞 内也有铁的沉积。 4.脑电图 脑电图可出现异常。 5.其他 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浓度显著升高,对先天性铜代谢利用缺陷性疾病的诊断颇有助益,而且能用于出生前诊断,羊水细胞培养 发现具有摄取64Cu的能力,故羊水培养亦可用于先天性铜代谢缺陷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鉴别典型病例诊断不困难,凡遇有白细胞减少与中性粒细胞减少,且伴有难以解释的贫血而骨骼的放射学改变提示矿物质供给障碍的病例,应考虑铜缺乏,若血清铜与铜蓝蛋白水平低,而补充铜后迅速出现网状细胞反应,则可初步诊断,若需进一步确诊,应进行肝穿刺活检,测定肝铜含量。 由于铜的内环境稳定及铜营养的生化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故评价生化检查或诊断时需多加注意,例如,血浆铜与铜蓝蛋白水平受年龄及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大,新生儿血浆或脐血 里铜蓝蛋白浓度很低,足月儿于生后4~6个月时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直至6岁前仍升高,此后则降至成人水平。 未成熟儿于生后12周内,其血浆铜呈持续低水平,而其脐血铜水平随着胎龄增加而增高。 激素对铜的内环境稳定有较大的影响,据动物试验观察,垂体切除后会引起肝铜浓度升高,如补充生长激素,肝铜浓度则恢复正常,因此,推测生长激素的作 用可能是通过增加正常排泄途径所必需的蛋白合成而进行调节,肾上腺切除后胆汁产生减少,同时伴随胆汁内铜浓度下降,而给予可的松后胆汁内铜浓度又恢复正 常,肾上腺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浆铜水平升高,这是由于肝细胞通过增加铜蓝蛋白合成及分泌铜到血管间隙,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甲状腺激素对铜的内环境稳定 有何作用,尚不清楚,在人类,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浆铜升高,而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血浆铜水平降低,雌激素可诱导铜蓝蛋白的再合成,口服避孕药或妊娠可使 血浆铜及铜蓝蛋白水平降低,这是继发于雌激素浓度下降的结果。 总之,在本症诊断过程中,应注意鉴别诊断,力求明确病因诊断。 婴幼儿有上述症状及体征,尤其是毛发的特征性改变,可以作出诊断,血清铜及血浆铜蓝蛋白含量降低,含铜酶活性降低,血清铜的吸收减少,脑电图异常等 有诊断价值,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浓度显著升高,对先天性铜代谢利用缺陷性疾病的诊断颇有助益,而且能用于出生前诊断,羊水细胞培养发现具有摄取64Cu的 能力,故羊水培养亦可用于诊断。 鉴别诊断 1.坏血病 铜缺乏的骨骼改变部分与胶原合成缺陷有关,此与坏血病较类似,因两者均导致异常胶原,出现骨的病变。 2.苯丙酮酸尿症 本病征应与苯丙酮酸尿症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