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性连锁隐性遗传,与酸性黏多糖代谢紊乱有关,患者体内由于溶酶体α-左旋艾杜糖苷酸酶(α-L-iduronidase)缺乏,而使黏多糖的分解发生障碍,体内各组织细胞内有分解不完全的黏多糖沉积,并自尿中排出,此种异常沉积涉及多种器官和组织,如心,脑,肝,脾等,在心瓣膜,血管,脑膜,角膜,骨膜等组织,可见有黏多糖沉积的Hurler细胞,此为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二)发病机制
黏多糖为一种复合大分子,主要由糖醛酸和己糖胺构成,分布在结缔组织的基质内,为软骨,角膜,血管壁和皮下组织的重要成分,黏多糖贮积症发病后,软骨,肌膜,肌腱,血管,心脏瓣膜,肌肉,脑膜,网状内皮组织及皮下组织等胶原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均肿胀 ,其内充以黏多糖颗粒,肝,脾,肾,淋巴结和某些内分泌器官的实质细胞内,亦有类似物质沉积,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之神经节细胞亦肿胀,但充盈的物质主要为神经苷脂,而黏多糖含量很少或不含有黏多糖。
现已知黏多糖有9种之多,其中3种与黏多糖发病有关,即硫酸皮肤索,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角质素,正常人尿中黏多糖排出量为每天5~15mg,其中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各约占10%,硫酸角质素仅占少量(0.1mg/kg),在黏多糖贮积症时,可有1种或2种与代谢障碍有关的黏多糖尿排泄量增加,婴儿和儿童尿中黏多糖排出量较多,但不会高至黏多糖病水平,黏多糖尿也见于其他疾病,如多发性外生骨疣 ,风湿热 ,肿瘤,马方综合征 ,高血压 ,肝硬化 ,肾小球肾炎和胶原性疾病等,但其黏多糖成分与本病不同。
多糖链的降解必须在溶酶体中进行,正常溶酶体中含有许多种糖苷酶,硫酸脂酶和乙酸转移酶,不同的黏多糖需不同的溶酶体酶进行降解,已知有10种溶酶体酶参与其降解过程,其中任何一种酶的缺陷都会造成氨基葡糖聚糖链分解障碍,积聚 在溶酶体内,尿中排出增加,患儿缺陷酶的活性常仅及正常人的1%~10%。
黏多糖病除Ⅱ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各型黏多糖病的酶缺陷。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