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 恶心 乏力 腹痛 黑便 食欲不振 头晕 消化不良 消瘦 早饱
小儿消化内科 儿科学
儿童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幽门螺杆菌检测 胃泌素 尿常规 尿素 尿胃蛋白酶 尿胃蛋白酶原 维生素B1 维生素B12 胃钡餐造影 血常规 基础胃液分泌量/最大胃酸排量 胃镜 呼气试验 涂片
重点检查项目1.胃酸测定 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酸,新生儿胃内容是酸性的,刚出生的婴儿在清除咽下的碱性羊水之后,测得的pH值小于4,出生后7~10天盐酸浓度达最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出生后2~3个月达成人水平,本院对64名11~14岁儿童进行了空腹胃酸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发现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胃酸结果与正常儿相近,与文献报道一致,仅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酸降低,原因不明,从理论上讲浅表性胃炎病变不侵犯腺体,不应出现胃酸过低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可能有部分患儿在组织结构改变之前,已经出现了功能的改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细胞分泌的,在酸性环境中被激活成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其分泌量与胃酸一致,惟主细胞数量多于壁细胞,故在病态时受影响程度不如胃酸明显。 3.内因子 1周的胎儿胃内已存在内因子,生后3个月胃内因子达到成人水平,正常成人内因子分泌量为77.00U/h,检查内因子含量有利于萎缩性胃炎和恶性贫血的诊断,有人发现有的小儿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胃液内有400~600U内因子就能维持维生素B1 2的正常吸收,故即使萎缩性胃炎患者也不易发生恶性贫血。 4.胃泌素 胃泌素由胃窦G细胞分泌,文献报道出生后血清胃泌素为88pg/ml,生后第2周增至119pg/ml,另作者报告用放射免疫法对148例小儿的血清胃泌素进行了检测,结果出生后第1周为264.92pg/ml,第2~4周为250.07pg/ml,至3岁时达高峰,为300.7pg/ml,3岁以后随年龄逐渐降至成人水平即(130.84±8.34)pg/ml,各家测得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并不一致,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5.幽门螺杆菌检测 包括胃镜 下取胃黏液直接涂片 染色,组织切片染色找Hp,Hp培养,尿素 酶检测,其次是非侵袭法利用细菌的生物特性,特别是Hp的尿素酶水解尿素的能力而形成的呼气试验 (13C-尿素呼气)检测Hp,血清学HpIgG抗体的测定,因不能提供细菌当前是否存在的依据,故不能用于目前感染的诊断,主要用于筛选或流行病学调查,以上方法中,以尿素酶法最为简便,快速,常一步完成,13C-尿素呼气试验,因此法价格昂贵,临床普及受到限制。 6.其他检查 在A型萎缩性胃炎(胃体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胃泌素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等,多数萎缩性胃炎的血,尿胃蛋白酶 原分泌减少,而浅表性胃炎多属正常,恶性贫血时血清维生素B12 水平明显减少。 7.X线钡餐检查 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依据国外资料,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者X线检查显示有胃黏膜炎症者仅20%~25%,虽然过去多数放射学者认为,胃紧张度的障碍,蠕动的改变及空腹胃内的胃液,可作为诊断胃炎的依据,但近年胃镜检查发现,这种现象系胃动力异常而并非胃炎所致。 8.胃镜检查 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并可取黏膜活体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慢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反光增强,胃小凹明显,黏膜质脆易出血;黏液增多,微小结节形成,局限或大片状伴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点及糜烂,当胃黏膜有萎缩改变时,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色泽呈灰色,皱襞变细,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病理组织学改变,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细胞增生,固有膜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
诊断鉴别诊断 单凭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对反复腹痛与消化不良症状的患儿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与病理组织活体检查,根据有无腺体萎缩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 胃炎,根据炎症程度分为轻度(炎症浸润仅限于黏液的浅表1/3),中度(炎症累及黏膜的浅层1/3~2/3),重度(炎症超过黏膜浅层2/3以上);若固 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则说明“活动性”,此外,常规在胃窦大弯或后壁距幽门5cm内取组织切片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细菌培养,或13C-尿素呼气试验 检查幽门螺杆菌,如阳性则诊断为“Hp相关性胃炎”,发现幽门口收缩不良,反流增多,胆汁滞留胃内,病理切片示纤维组织增生,常提示胃炎与胆汁反流有关。 鉴别诊断 在慢性胃炎发作期时,可通过胃镜 ,B超,24h pH监测综合检查,排除肝,胆,胰,消化性溃疡 ,反流性食管炎 ,在胃炎发作期,应注意与胃穿孔或阑尾炎早期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