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疼痛 毛细血管扩张症 疲劳 肾损害 手背部皮肤发红肿胀 胃肠道症状 肢端接连出现苍白、发组和潮红反应
免疫科 内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儿童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抗核抗体(ANA)或抗核因子(ANF) 血清免疫蛋白电泳 食管造影 肌电图 心电图 血常规 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
重点检查项目外周血象 活动期间大都有中等度贫血,白细胞总数高低不一,多数增高或正常,尤其是全身型,最高可达6~7万/立方毫米,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多数为阳性,粘蛋白测定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一般不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显著增高,而白蛋白大都减少。活动期患者血清肌浆酶如肌酸磷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可升高。 血清免疫学 MCTD以血清中高浓度抗RNP抗体(>1∶1000)为特点。抗RNP抗体在MCTD中检出率高、滴度高,是MCTD特征性抗体。近年来抗RNP抗体亦发现于SLE及其他结缔组织病中,但检出率及滴度均较低。几乎所有MCTD均有血清ANA阳性,血清ANA阳性诊断MCTD不具有特异性。血循环中T淋巴细胞数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降低,90%病例可测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其浓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平行,补体减少少于20%。HLA-B7、HLA-DW1和-BW55发生率增高。亦有学者提出MCTD患者与HLA-A,-B抗原无相关性,但与-DR4、-DR5抗原频率明显增高,分别达61%和57%。 1.免疫印迹法:68KD多肽抗体高阳性率达78%,具有一定特征性。 2.免疫蛋白电泳法显示IgG、IgA及IgM增多。抗核抗体阳性。 3.免疫荧光检查:取自正常非暴光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表皮细胞核呈斑点型荧光模式,系IgG沉积;约30%病例在真皮表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沉积,血管壁、肌纤维内、肾小球基底膜亦可见IgG、IgM和补体沉积。 4.类风湿乳胶凝集试验:成人慢性类风湿关节炎时阳性率较高,可达80%,而小儿的阳性率则较低,约10~20%。 但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硬皮病等类风湿因子试验亦可阻性。故阳性者应结合临床方可诊断,阴性亦不能排除本病。 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有心脏受累者,心电图可见ST-T改变。 2.食道造影检查: 可见蠕动减弱及食道下端扩张。 3.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异常,肌肉活检呈局灶性炎症性肌炎,间质和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肌纤维退行性变。 4.X线摄片:有时可见小片凿出骨侵蚀,指丛侵蚀,关节周围钙化,股骨头无菌性骨坏死。30%的患者胸片示不规则小片状阴影。 5.甲皱毛细血管镜检查常见灌木丛型毛细血管异常。
诊断鉴别1.重叠综合征(overlapping syndrome) 是指同一个患者同时或先后患有明确2种或2种以上结缔组织病的重叠,因此与MCTD明显差别。尽管MCTD临床上有多种病的重叠症状,但它有其自身的诊断标准和特点。 重叠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同一时期内并存两种以上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存,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系统性硬化症并存,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除有严重关节炎和皮下小结外,还有抗核抗体阳性和血管炎,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存。此外,系统性硬化症也可出现抗核抗体阳性、严重关节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重叠综合征也可先后出现两种以上风湿性疾病,如患皮肌炎多年后,又出现双手指关节炎,可视为皮肌炎与类风湿关节炎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程进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畸形,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重叠。 重叠综合征的治疗较治疗单纯患某一种疾病困难。应用药物应取决于以何种风湿性疾病为主。主要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剂量和用法参照各有关风湿性疾病节。 本综合征的预后较单一的风湿性疾病要差。同时还取决于哪两种病的重叠。与MCTD相比,MCTD的5年存活率为93%,而重叠综合征的存活率仅为53%。 2.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 MCTD各具有三者中的某一些特征、而又不能用某一种病解释MCTD所有表现。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