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胸部下垂 淋巴结肿大 囊肿 脓肿 皮肤粘连 皮肤发红 乳房胀痛 乳房肿块 乳房组织大块坏死 乳头内陷
妇科 妇产科 妇产科学
无特殊人群
无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乳房超声检查 乳房活检 乳房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组织病理检查为惟一确诊手段,活检时常见脂肪内有出血,早期病损显示脂肪皂化,较广泛的脂肪坏死伴有炎性反应,病变中心有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中央坏死区外围有许多泡沫巨噬细胞和结缔组织生长,最后坏死组织完全被纤维组织所取代。 1.乳腺钼靶X线摄片 肿块致密阴影较表浅,局部皮肤增厚,可见向内凹陷改变,有单个或多个含脂囊肿,其内含有点状或大片状不规则钙化灶。 2.B超检查 局部脂肪坏死多为形状不规则低回声区,并见周围纤维瘢痕形成的后方声影,创伤后油性囊肿单发声像图典型,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缘光滑清楚,可见后方声影且增强,多发者声像图不典型,形状可不规则,病变间夹杂有高回声影。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好发于身体肥胖,乳腺下垂,3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外伤,手术及炎症史等,绝大多数可触及乳房肿物,肿块可呈圆形或椭圆形,约 1~6cm,质地坚韧,表面光滑,有的呈波动感,也有呈不整型肿块,界限不清,有的轻度压痛或表面皮肤局限性凹陷,应注意与乳癌鉴别,乳房内肿块往往呈无痛性或轻微疼痛,无持续增长现象,无转移性,乳头的偏位或回缩现象是肿块位于乳晕区,病变的纤维化牵拉所致,亦应注意与乳癌鉴别,个别病例的腋窝淋巴结肿大是慢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 鉴别诊断 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较易误诊,误诊率有文献报道达82.9%,其主要原因是脂肪坏死临床较少见,医师对其缺乏认识;脂肪坏死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不同的病理改变时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肿块的多形性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易与乳房良,恶性肿瘤混淆;缺乏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故须与相关病变加强鉴别才能作出诊断。 1.乳腺癌 乳癌的肿块多为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晰,少数呈球形或扁圆形,可出现乳头抬高,凹陷,指向改变,皮肤橘皮样改变,腋淋巴结常肿大,而乳房脂肪坏死肿块边界相对较清,肿块表浅,虽与皮肤有粘连,但与深层组织无关,也不会固着于胸壁,不会出现皮肤橘皮样改变,淋巴结偶有肿大,乳腺癌合并有乳房脂肪坏死,原发乳腺癌外伤后皮肤出血瘀斑而被误诊为脂肪坏死,经详细询问病史,证实肿块发生于乳房外伤之前,乳房皮肤同时伴有桔橘样水肿 时,则利于乳癌诊断。 2.乳房脓肿 乳房脓肿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伴有全身症状,发热,寒战,脓肿较深,切开后有脓液流出,而乳房脂肪性坏死脓肿较表浅,切开后流出液化的脂肪或陈旧性血性液体,或有臭味的黏稠坏死物,化验可有白细胞增多。 3.乳房导管扩张症 本病无乳房外伤史,发病部位多在乳晕区,早期可有乳头溢液 ,可以出现乳房肿块并与表面皮肤粘连,肿块有疼痛及压痛,病人可发热,晚期随肿物增大可出现乳头内陷 或橘皮样改变,切面不见油囊,病理学检查导管扩张,管壁增厚纤维化,但无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现象,导管周围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 浸润。 4.积乳囊肿 多发生在妊娠,哺乳期或断乳后,发病前患乳可能有炎症,外伤或手术史,肿块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楚,光滑有弹性,活动度较大,肿物多位于乳晕区附近,X线检查显示轮廓清楚,密度较低而又均匀的囊肿,超声检查也显示病变为囊性,肿物穿刺抽出新鲜乳汁或黏稠的乳酪样物,即可确定诊断。 5.复发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本病特征性改变是皮下反复出现硬结,硬结出现时常有发热,硬结可以是孤立的,也可以是融合性的,且常有疼痛及触痛,病变一般位于四肢及躯干,但亦可发生在妇女乳房,随着病程发展,硬结可发生液化,表面皮肤青黑色,稍隆起于体表,有波动,穿刺可抽出棕黄色油状液体,以后吸收并发生纤维化,而牵拉皮肤,遗留一杯状凹陷,根据病史及病变进展过程,两者是不难区别的。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