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视 晶状体混浊 色素斑 视力障碍 水肿 眼底改变 眼球穿孔 眼压升高 眼裂歪斜 色觉丧失
眼科学 眼科 白内障
无特殊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裂隙灯 血常规 视力
重点检查项目了解晶体全貌,充分散瞳后在暗室内进行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一、焦点照明检查法:用灯光直接照射,看晶体有无混浊及脱位。 二、虹膜投影法:以细光呈45度自瞳孔缘斜行投射至晶体,如晶体混浊位于核心部,在混浊区与瞳孔缘之间有一新月状透明区,混浊越重阴影越窄,如晶体全部混浊则新月状阴影完全消失。 三、检眼镜彻照法:将光线投入瞳孔区内,正常时可见均匀之红影,如晶体或屈光间质混浊,则可见红影中有黑点或黑块,检查时可令患者转动眼球,看黑影移动与否,以了解混浊之部位。 四、裂隙灯检查法:以裂隙灯作光学切面检查,从前至后,可见许多明暗相间的层次结构,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晶状体核,各层次透明度不完全一致,其中以前囊,成人核前表面及胚胎后表面较为清晰。 需要急诊手术时,术前需要进行血常规,PT,APTT,血液生化等常规检查。 对于复杂性眼外伤的病例,在疾病早期当屈光间质受累无法窥及眼内情况时需要借助B超,X线及CT明确球内破坏情况,有异物存留时需要定位并制定异物取出的方法,在外伤后期,眼内情况稳定后,按白内障术前常规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视网膜电图(ERG),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检查,对术后视力 进行预测。
诊断鉴别鉴别诊断 1.辐射性白内障 : (1)患者有受辐射的历史。 (2)慢性X线等辐射损伤晶状体,混浊多从后极部开始,初期可有后囊下皮质小泡,后囊下雾状混浊及后囊下皮质点片状混浊3种表现,可单独发生,但多为混合型。 (3)后囊下皮质层出现空泡,空泡小而圆,或长期不变,或经干酪状变为小白点,不能自行吸收,且逐渐向前部及赤道部扩展。 (4)日久,后囊下皮质混浊多呈雾状与点片状混杂,整个呈薄圆片状,初期皆局限于后极附近2mm半径范围以内,距后囊近而距核后部远。 2.高度近视 性后囊下皮质混浊 :常带棕色,且自核后起皮质全部混浊。 3.糖尿病 引起的晶状体病变:虽可位于后囊下皮质内,但小空泡较大,不圆,数量多,集成群,互相融合,可增大或缩小,辐射所致的小泡主要位于后极后囊下,不达正后极处,它的特点为小而圆,小泡形态稳定,长期不变,这些小泡与糖尿病所致者不同。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